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圖書館文化資源建設思考
政府與公共管理
作者:崔熙琳
摘要:麵對文化與科技相融合帶來的新浪潮——大數據,圖書館也不可避免地需要直麵機遇和挑戰。本文介紹了大數據的概念、特點,從大數據與文化的關係,文化與圖書館的關係等入手,以中國地質圖書館的文化資源建設現狀為例,提出了推進文化資源建設的舉措建議。
關鍵詞:大數據文化圖書館文化資源建設
當前,文化與科技相融合帶來的新浪潮——大數據正以不可阻擋之勢洶湧而來,迅猛擴展至全球範圍並持續強勁。牛津大學教授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在其著作《大數據時代》一書中前瞻性地指出,大數據帶來的信息風暴正在變革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正如全球知名谘詢公司麥肯錫所說,“數據,已經滲透到當今每一個行業和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人們對於海量數據的挖掘和運用,預示著新一波生產率增長和消費者盈餘浪潮的到來。”人們把大數據比作人類發明了顯微鏡的形象說法,通俗易懂地詮釋了其作用和影響力。
一、大數據的概念和特點
1.大數據的概念
對於大數據,百度百科如此定義:大數據(big data),或稱巨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並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人們用其來描述和定義信息爆炸時代產生的海量數據,並命名與之相關的技術發展與創新。
事實上,早在1980年,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便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將大數據熱情地讚頌為“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大數據在物理學、生物學、環境生態學等領域以及軍事、金融、通訊等行業存在已有時日,因為近年來互聯網和信息行業的發展而引起人們關注,並被廣為認同。
2.大數據的特點
目前,公認的大數據的特點有四個層麵:第一,數據體量巨大。從TB級別躍升到PB級別;第二,數據類型繁多。如網絡日誌、視頻、圖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第三,價值密度低,商業價值高。以視頻為例,連續不間斷監控過程中,可能有用的數據僅僅有一兩秒。第四,處理速度快。如“1秒定律”。最後這一點是和傳統的數據挖掘技術有著本質差別。IT界則將其歸納為4個“V”——Volume、Variety、Value、Velocity。而專家認為,大數據為信息分析帶來深度轉變,其中最根本的轉變則在於使我們的認知方式從追尋“因果律”走向審度“相關性”。
二、大數據、文化與圖書館三者的關係
1.大數據與文化的關係
大數據的影響除了經濟方麵的,同時也能在政治、文化等方麵產生深遠的影響。大數據越來越成為一個帶有文化基因和營銷理念的詞彙,又同時反映出科技領域中正在發展的趨勢,這種趨勢為理解這個世界和做出決策的新方法開啟了一扇大門。這也為文化建設提出了新命題。
事實的確如此,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大數據正極大地改變著我們對既有文化的理解。一是包括裸眼3D、動漫渲染等“虛擬技術”正在迅速改變並豐富著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虛擬技術”不僅創新了既有文化的“展示”業態,更可以極大地開啟和拓展我們的想象、創造能力。二是包括海量數據、“秒殺”傳輸的“速算中心”的大力構建,正改變著我們獲取知識的方式,“速算中心”已經從海量數據存貯走向“讓數據說話”的時代。
就文化建設而言,說到底還是人的精神文明建設,而這種建設的驅動力不是前文所說的“因果律”中的賡續力,它更體現為“相關性”中的影響力。“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使命,一個時代也有一個時代的文化坐標。”步入大數據時代的文化建設,應當著眼於文化作用的大力發揮和有效實現,即契合十八大報告所說的“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很顯然,文化作用的大力發揮和有效實現,在大數據時代也要將認知方式由追尋“因果律”轉型為發現“相關性”。這個“相關性”指的是海量數據的內在關聯,是由對海量數據的分析、處理和集成而來,這是我們文化建設獲得洞察力、應對力、針對性和有效性的前提。
2. 圖書館與文化的關係
論及圖書館與文化的關係,網絡文化發言人和觀察者、前《連線》雜誌創始主編凱文凱利曾在他的著作《技術元素》裏有過一段關於圖書館作為文化的載體描述,足以闡明二者關聯至緊密性:“如果一個文明要延續一萬年,那就需要一個萬年存儲功能—— 一個萬年圖書館。這並非萬年文明唯一需要的東西,但卻是非常關鍵的一個需要。”概括地講,圖書館是文化遺產、文化傳統的聚寶庫,是文化交流與文化整合的重要樞紐,是文化研究與文化創新的重要基地,是文化教育與文化傳承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