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電子商務的典型應用(6)(1 / 3)

2.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

第二代移動通信係統2G起源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主要采用的是數字的時分多址TDMA(GSM)和碼分多址CDMA技術,此係統以數字傳輸方式來實現語音和數據等業務。第二代移動通信係統替代第一代移動通信係統完成了模擬技術向數字技術的轉變。

第二代移動通信係統是以數字無線電技術為特征的數字蜂窩移動通信係統,產生於80年代中葉。第一批係統於90年代初投入商用,數字蜂窩係統在許多方麵都優於第一代模擬係統,最引人注意的方麵是能夠更有效地利用無線頻譜,從而提高係統容量。另一個優點是數字傳輸不僅可以使話音而且可以使數據通過無線頻譜傳送,因而可以支持短消息服務(SMS)和電子函件等應用。數字技術還可以增強話音和數據傳輸的保密性,因為調頻掃描器理解不了數字信號,易於對比特流進行加密。所有這些都得益於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並廣泛應用於程控交換、傳輸等移動通信領域,使得第二代移動通信係統從模擬移動通信係統的頻分多址(FDMA)轉化為數字化的時分多址(TDMA)和碼分多址(CDMA)。提高了網絡容量、通話質量和通話保密性。現有的GSM(全球移動通信係統)、PDC(個人數字蜂窩)、IS—136(DAMPS)及IS—95(USCDMA係統)都屬於第二代係統。

在第二代係統中,GSM是最早投入商用的數字蜂窩係統,80年代由歐洲首先提出。1989年創建的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TSI)一直在負責GSM的標準化工作。芬蘭移動運營公司Radiolinja於1991年建立了第一個GSM網,隨後,歐洲所有國家都采用了GSM標準,同時,該標準在其他各大洲也得到了普遍應用,一直處於蜂窩標準的主導地位。目前,全球絕大多數國家使用這一標準。我國移動通信也主要是GSM體製,如中國移動的135139號段手機,中國聯通的130132號段都是GSM手機。目前使用GSM的用戶占國內市場的97%。

3.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

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3G)是有能力徹底解決第一、二代移動通信係統主要弊端的最先進的移動通信係統。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的一個突出特色就是,要在未來移動通信係統中實現個人終端用戶能夠在全球範圍內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與任何人,用任意方式高質量地完成任何信息之間的移動通信與傳輸。

相對於第一代模擬製式手機和第二代GSM、CDMA等數字手機,3G通信的名稱繁多,國際電聯規定為“IMT—2000”(國際移動電話2000)標準,歐洲的電信巨頭們則稱之為“UMTS”通用移動通信係統。

國際電信聯盟(ITU)確定3G通信的三大主流無線接口標準分別是WCDMA(CDMA2000,TDSCDMA)。其中WCDMA標準主要起源於歐洲和日本的早期第三代無線研究活動,該係統在現有的GSM網絡上進行使用,對於係統提供商而言可以比較輕易地過渡。該標準的主要支持者有歐洲、日本、韓國。美國的AT&T移動業務分公司也選取WCDMA作為自己的第三代業務平台。CDMA2000係統主要是由美國高通北美公司為主導提出的,它的建設成本相對比較低廉,主要支持者有日本、韓國和北美等地區和國家。TDSCDMA標準是由中國第一次提出並在無線傳輸技術的基礎上與國際合作,完成了TDSCDMA標準,成為CDMATDD標準的一員。這是中國移動通信界的一次創舉,也是中國對第三代移動通信發展的貢獻。在與歐洲、美國各自提出的3G標準的競爭中,中國提出的TDSCDMA已正式成為全球3G標準之一,這標誌著中國在移動通信領域已經進入世界領先行列。

20世紀90年代數字移動通信係統在全世界得到了迅速發展,各國根據自身的技術情況和發展策略製定了不同的標準,因此,世界移動通信係統很難形成統一的移動通信網絡。其主要原因是這些移動蜂窩係統最初是為漫遊能力有限的國內網或地區性的網絡設計的。伴隨技術的進步,為了未來全球移動通信係統的發展,國際電聯(ITU)於1985年底開會提出未來公共陸地移動通信係統(FPLMTS)的概念,並開始研製具有世界一致頻譜和無線接口的第三代係統。1994年國際電聯將FPLMTS正式改名為國際移動通信係統2000(IMT2000)。IMT2000的目標是形成全球統一頻段、統一標準,這就是發展中的3G(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IMT2000主要設想是要為各種業務的融合和分配提供一個平台,無論它們是移動業務還是固定業務、話音還是數據業務、電信內容還是計算業務,該係統是一個全球無縫覆蓋、全球漫遊,包括衛星移動通信、陸地移動通信和無繩電話等蜂窩移動通信的大係統。它可以向公眾提供前兩代產品所不能提供的各種寬帶信息業務,如高速數據、慢速圖像與電視圖像等,傳輸速率高達2Mbps,帶寬可達5MHz以上。第三代移動通信IMT2000技術標準,是一種真正的“寬頻多媒體全球數字移動電話技術”,並能與改進的GSM網絡係統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