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美國證券業的高度專業化,對網絡證券交易的發展和普及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證券業高度專業化,各種專業化券商專門承擔其中一部分業務。高度的專業化分工,使網絡交易業務靈活多樣,即使是資金規模小的券商也能夠以低投資輕鬆地參與業務,從而盤活了網絡證券交易市場。
2)日本證券網絡交易的發展狀況
日本證券業最早引進網絡交易的是大和證券,它於1996年4月開始實施網絡交易。從1998年6月29日開始,東京證券交易所推出了大宗交易和一攬子證券交易的計算機化網絡,該網絡是專為在正常交易時間以外進行的交易而設計的。到1998年底,日本開展網絡交易的券商有19家,遠不及美國。
日本目前還沒有放開交易手續費,券商進入網絡交易的最主要目標是盡早爭取更多的網絡顧客,為手續費自由化以後可能麵臨的競爭做準備。因此,網絡交易目前還處在改革前夕的“預熱”狀態,沒有形成競爭熱點。
處於“預熱”階段的日本網絡交易得到券商的普遍認同,沒有進入網絡交易的券商都在準備進入。網絡交易尚處於以吸引顧客為主的階段,在傭金固定製的前提下,價格還沒有成為競爭焦點,為盡可能吸引更多的顧客,廣告宣傳、樹立品牌等內容是目前券商在網絡交易中較為重視的策略。網絡交易的運營體製尚未形成,各券商中,專門負責網絡交易服務的人員都在10人以內,動作係統大部分是領先公司或企業集團的內部係統,隻有少數利用網絡接入商提供動作係統服務。網絡交易集中於股票交易,可提供股票、債券、基金等不同產品的網絡交易還處於萌芽階段。網絡交易商品附加值的開發尚處於初級階段。信息服務和資產管理是提高網絡交易商品附加值的最基本內容。在產品附加值上,綜合型大券商具備較強實力,中小券商則缺乏配套職能。
3)我國網上證券的發展
我國網上證券交易起步較早,近年來得到了較快發展,但與美國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我國的網絡證券服務主要從證券交易所開始。我國有上海和深圳兩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於1990年11月20日正式宣告成立,然後於同年12月19日正式開業。交易所采取了先進的計算機交易係統,使交易的流程高效運作。開業當日半小時後,前市收市時已成交49筆,成交額近600萬元。當日上交所有30種證券上市交易,其中包括飛樂股份、豫園商城等8隻股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後不久,深圳證券交易所也掛牌營業,此後,證券營業部門開始在全國興起開設。國家設立了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隨著兩地證券交易所的相繼成立,通過信息化手段,我國證券實現了無紙化的電腦集中競價交易。
上海證券交易所市場交易采用電子競價交易方式,如今所有上市交易證券的買賣均須通過計算機主機進行公開申報競價,由主機按照價格優先、時間優先的原則自動撮合成交。截至2010年年底,上海證券交易所擁有894家上市公司,上市證券數1500個,股票市價總值179007億元。
我國的網絡證券交易自1999年開始,進入實用階段,並逐步開展。2000年3月中國證監會頒布了《網絡證券委托暫行管理辦法》,規範和推動了網上交易的發展。隨後網上交易係統迅速發展。到2000年6月,我國網絡證券交易的開戶數已有25萬戶,網絡證券交易額占證券交易總額的1%。2001年3月末,104家證券公司中正式開通網上交易業務的約有71家。根據中國證監會信息中心數據,到2006年6月,證券公司網上委托交易量約為4506.31億元,占滬、深證券交易所6月份股票(A、B股)、基金總交易量18296.02億元(雙邊計算)的24%;網上委托的客戶開戶數達627.20萬戶,占滬、深交易所開戶總數一半3763.01萬戶的16%。為了保障網絡證券業務係統的安全、可靠、高效運行,提高行業信息化水平,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2009年6月23日證券業協會發布了《證券公司網絡證券信息係統技術指引》,有利於證券公司網絡證券業務健康有序發展。
目前,我國網上證券交易的商業模式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是券商背景下的網站,即傳統券商通過建立自己的網站向所有的營業部客戶提供網上下單通道,滿足那些使用網上證券交易用戶的需要。2000年,華夏、華泰、平安、國道、青海、中信、光大等各大券商紛紛斥巨資創辦起自己的網站,進軍網上證券交易。可以提供網上炒股、股票行情、財經新聞、投資分析的業務。圖10—8所示為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