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行動迅速而果斷,美林和雷曼的最終交易是他們一手促成的。在此之後,政府接管AIG(全球最大保險公司之一)也是由他們促成的。這些迅速果斷的行動能否遏製這場危機的蔓延還沒有人能夠下結論,但可以肯定的是,上萬億美元的交易就是在他們的推動下完成的。很顯然,政府還會推出新的措施來遏製這場金融海嘯,如,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可能會建立一套將不良資產從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中剝離的機製。
無論政府做什麼樣的決定,以上這幾位必然是促使這套機製安全運行的助推手。
亨利·保爾森:不可或缺的金融管家
自從美國有了財政部長這一職位之後,在這個職位上的政府要員的主要任務便是向政府提供經濟和財政政策方麵的建議。然而在金融海嘯爆發後的幾個月內,美國財長保爾森就改寫了這一職位的職務內容。
保爾森也發現自己擁有前幾任領導人所沒有的權力,那就是決定華爾街金融巨頭們生死存亡的大權。他可以憑借政府的財政實力來決定在華爾街上垂死掙紮的金融巨頭們哪些榮歸勝利者之列,很顯然,保爾森的這一權利得益於布什政府的放任主義做法。保爾森在整理這個“爛攤子”的時候,便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
今年62歲的保爾森大權在握,他曾推動了多個交易的達成,改變了華爾街上的金融格局。如,促成政府對於美國國際公司AIG、抵押貸款巨頭“兩房”的接管。而在這兩次交易之前,他還曾在2008年的3月份對貝爾斯登出手相救。
在救助貝爾斯登的一項協議中提到,如果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那麼美國聯邦儲備局將接收貝爾斯登300億美元的資產。在這幾次的接管中,股東們蒙受的損失是巨大的,而且,這些決定帶來了所謂的“道德風險”的難題。政府鼓勵救援必須冒這些風險,金融機構以後才能高枕無憂。
在救助過程中,政府一般都會考慮到這家公司的規模。政府不敢讓它倒閉,越大的公司就會越受到政府的保護。
在美國接管工作展開的過程中,AIG就出現了一道謎題。這家巨無霸在2008年第二季度末共有超過1萬億美元的資產,其公司的業務廣泛,遍及了130個國家和地區。
事實上保爾森對政府救助這項計劃並沒有多少好感。他曾經擔任美國自由市場上當之無愧的象征——高盛集團的首席執行長官。但隨著危機的進一步蔓延,保爾森不得不重新審視政府救助計劃,落實到行動中時,人們能看出他所作出的艱難的平衡。
雷曼的倒閉是保爾森陷入矛盾中的寫照。當雷曼兄弟的股票暴跌的時候,保爾森便連續接到了許多華爾街高管們的電話,他們都聲稱正在考慮收購這家公司,但是前提是得到類似於救助貝爾斯登時的交易條件。這些電話讓保爾森接近於崩潰,他已經受夠了這些投機家。於是在白宮的辦公室中與顧問召開會議時,保爾森最終堅持了自由市場的立場,決定不對雷曼兄弟實施救助行動。
就在保爾森前往紐約後,他在紐約聯邦儲備委員會大樓寬敞的會議室中明白地傳達了自己的意思,他覺得自己一定要讓華爾街的這些高管們明白一點,政府沒有義務拯救雷曼兄弟,這顯然不是政府的職責。保爾森明確地對這些巨頭們說:“你們對市場負有責任。”
就在這次會後的第二天上午,也是在同一個房間內,保爾森和紐約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蓋納向這些華爾街巨頭們下達了命令,讓他們分為3組,自行研究解決方案。
在這3組中,第1組是來自於摩根士丹利、美林和花旗集團的高管,這一組被稱為“LTCM組”,他們被分配到的任務是提出同1998年救援“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類似的方案。在1998年的援助中,華爾街機構曾經出資36億美元來救援這家對衝基金。
第2組的組員有高盛和花旗的高管,這一組被分配到的任務是研究雷曼兄弟出現巨大虧損的商業房地產業務,並清算出這部分資產的實際價值。
第3組被分配到的任務是估算雷曼兄弟破產後將出現的後果,被稱作“LightsOut組”。顯然,保爾森對於雷曼兄弟並沒有投入過多地關注,在將這些巨頭們分組之後,他便開始考慮AIG的問題。保爾森在結束了會議後,便單獨與高盛、摩根大通的高層們進行了談話,試圖了解他們能否幫助AIG。
受保爾森冷落的雷曼倒了,其產生的影響超出了保爾森的預料,他開始加緊對於AIG的救援步伐。固執的AIG首席執行長維爾倫斯坦德堅持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自己在進行一場交易,而絕非別人口中的救助。他向保爾森和蓋納表示,自己的公司還沒有到想象中的嚴重地步。但是,當保爾森與高盛、摩根大通的高層們的談話以失敗告終的時候,維爾倫斯坦德才意識到了情況的嚴重,保爾森也漸漸明白,這一次一定要動用政府的資金了。
很顯然,AIG如果倒閉了會對全球經濟產生災難性的後果,這家公司的觸角已經深入到了全球各個角落。最讓保爾森擔憂的是AIG的危機會擴散到數百萬美國人持有的貨幣市場共同基金中,因為在此之前,AIG為這類基金提供保險。
正當保爾森準備實施救援的時候,AIG的信用評級被下調,一時間,公司出現了850億美元的大漏洞,它需要同樣數額的貸款來平息倒閉風波,顯然,自身也陷入了困境的高盛和摩根大通是無法在短時間內籌集到這麼多的資金的。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保爾森毅然決定支持其向政府貸款。美聯儲稱,如果放任AIG的無序倒閉,將會加劇本已飽經風霜的金融市場上的危機,它的倒閉會直接導致借款的成本上升,家庭財富減少,這將嚴重地削弱美國的經濟。
在金融海嘯中,金融巨頭們的生死已然係在了保爾森的身上……
約翰·塞恩:走在海嘯之前
當美林的首席執行官約翰·塞恩在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忙於研究雷曼兄弟的問題時,這位金融巨頭突然意識到了自己公司所存在問題。很顯然,如果美林不迅速采取行動,也將會步雷曼的後塵。而塞恩的這一念頭閃現在雷曼兄弟總裁麥克達德冷靜地介紹自己公司的資產和負債情況之時,這個不祥的念頭困擾著塞恩,他開始急於尋找買家,因為下一個雷曼很可能就是美林。
對於剛剛出任美林首席執行長官不足一年的塞恩來說,下這一決定是十分困難的。但是塞恩最清楚美林的運行現狀,由於在地產和其他抵押貸款相關證券方麵投資失誤,美林公司在2007年已經損失了460億美元的資產。在解決雷曼兄弟的會議召開期間,美林的股價也正在下跌。
這位年過半百的首席執行長官是悄悄離席的,他在離席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給美國銀行首席執行長劉易斯打電話,並直截了當地表明了自己想要出售美林的想法。就在兩位金融巨頭通話後兩個小時,他們便在紐約進行了一次麵談,而此後,他們又進行了長達36個小時的馬拉鬆式談判。
塞恩派了美林公司總裁弗萊明來會見美國銀行的談判小組,他們主要的議題是梳理美林的賬務。
在24小時後,美林公司和美國銀行就每股29美元的收購價達成了一致,此後美林的高管們又匆忙地召開了一次特別董事會議,會議的主要內容便是批準這次交易。塞恩對股東們說:“我在上任的時候沒想到最終會是這樣的結果,但是很顯然,這是對公司股東們最為有利的結局。”
就這樣,在美林完全陷入泥沼之前,塞恩毅然將其出售。
肯尼思·劉易斯:登頂華爾街
作為美國銀行的首席執行長,劉易斯自接到了塞恩的電話起便開始了一場巨大的賭博,而賭注便是自己的職業生涯。
劉易斯知道,自己要想在這次危機中成功登頂華爾街,這無疑是最好的機會。在很多金融巨頭紛紛落水的時候,劉易斯卻要在此時“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而此前,劉易斯率領的美國銀行享譽銀行業,他是一位贏得華爾街尊敬的人物。
美國銀行是劉易斯唯一效力過的公司。在1969年,當時的美國銀行叫做北卡羅來納州國民銀行,而年紀輕輕的劉易斯成為了這家知名銀行的信貸分析師。過了30多年後,劉易斯於2001年出任美國銀行首席執行長。在那之後,他的業績驚人,開始不斷地收購公司,其中包括很多比美國銀行更大的金融機構。而不久之後,他便完成了總規模超過1620億美元的收購交易。在他的帶領下,美國銀行也成為美國最大的零售銀行。
在2008年初,美國銀行便一舉收購了陷入困境的抵押貸款巨頭“CountrywideFinancialCorp”,而這筆交易被一度視為劉易斯的巔峰之作。顯然,在接到了塞恩的電話後,劉易斯將迎來新的挑戰。因為,這次收購的是以“將華爾街帶給美國大眾”為口號的金融巨頭——美林公司。
在接到塞恩電話之前,劉易斯正在考慮收購雷曼,但是令他遺憾的是美國財長保爾森的態度。在保爾森的冷酷之下,劉易斯失去了收購雷曼的信心。而就在劉易斯準備帶著精疲力竭的談判小組返回夏洛特的時候,塞恩的電話來了。
就這樣,這個小組迅速到達了紐約,而這項交易有了一個充滿著詭異氣息的代號:“A計劃”。就在接到了塞恩電話的下午,他們就在紐約舉行了一次秘密的會談。而就在談判宣告勝利結束的晚上,劉易斯收到了一封來自於傳奇人物休·麥科爾的賀電。
小羅伯特·E·戴蒙德:第二次機會
在倫敦飛往紐約的途中,戴蒙德睡了4個小時,因為他知道在到達紐約後將沒有時間睡覺了。57歲的戴蒙德是英國第三大的銀行巴克萊集團的總裁,他前往紐約是為了競購雷曼。對於英國銀行而言,這是入住華爾街的絕佳時機。這位外來的商業巨頭曾經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幫助巴克萊銀行從一家中等銀行發展成為一個分支廣泛的歐洲投行。
戴蒙德知道,如果沒有美國政府或者華爾街大公司的支持,收購雷曼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戴蒙德與雷曼的首席執行長理查德·富爾德見麵後,提出了自己的交易結構,那就是獲得其他華爾街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和美國政府為雷曼兄弟的資產作出擔保。但是很快,戴蒙德的這一計劃受阻,他的提議是不可能的,保爾森已經完全否決掉了這樣的提議,雷曼隻能走向破產。
就在戴蒙德準備返回倫敦的時候,形勢發生了一些改變。在戴蒙德走向曼哈頓中城的一家牛排餐廳時,他的手機響了,電話是雷曼兄弟總裁麥克達德打來的,他提出了與戴蒙德交易的請求。麥克達德問戴蒙德:“如果雷曼兄弟被接管,我們是不是可以嚐試做點什麼?”就這樣,在雷曼宣告破產之時,戴蒙德開始研究破產法,他希望能夠盡快地達成一筆交易以不枉此行。
在破產後的第二天,巴克萊同意收購雷曼在北美的大部分業務,其中不包括這家公司的風險和債務。這項收購花費了175億美元,就這樣,戴蒙德滿載而歸。
小理查德·富爾德:困獸之鬥
在雷曼兄弟中聞名一時的富爾德,長久以來都備受同事們的信賴,人們常說,“如果富爾德排在你的前麵買彩票,那麼你一定要給他2美元讓他幫你買,你一定會中獎。”
但不幸的是,富爾德的好運氣用完了。盡管在雷曼倒閉之前他對外界宣稱自己不會將這擁有著158年曆史的雷曼兄弟賣掉,但是,最後他還是走上了這條絕路。到雷曼兄弟倒閉的那天,富爾德已經在此工作了41年之久。
在雷曼陷入困境的大部分時間內,這位已經62歲的巨頭都窩在31層那套俯瞰曼哈頓中城的辦公室裏。因為很多雷曼兄弟的員工對於公司的現狀感覺到極端地憤怒,所以公司增加了對富爾德的保護。
當富爾德與雷曼的其他高管商量對策的時候,他說:“我隻是想讓我的人能幸存下來。”事實上,人們對於富爾德也寄予了厚望。
在雷曼倒閉的前幾天,富爾德一如既往地來到辦公室,他穿著藍色的套裝,打著領帶。雷曼身陷困境,使他感到精疲力竭,當他想休息片刻的時候,保爾森打來了電話,詢問他關於收購事宜的進展情況。
事實上,富爾德已經給劉易斯打了幾通電話了,但是劉易斯都沒有回複。此時的劉易斯正忙於收購美林。
富爾德暗自納罕,當時與美國銀行的交易談判已經取得了深入的進展了,為什麼此時又杳無音訊?
在劉易斯不回話的情況下,富爾德隻好做最後一搏,他打電話給摩根士丹利首席執行長麥晉桁,問他是否願意收購雷曼兄弟,但是對方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一切都已成定局。
就這樣,雷曼兄弟申請了破產保護。對於富爾德而言,這次失敗仿佛太大了,他向來是一位控製欲極強的強勢人物。在富爾德的時間中,從來都沒有休息日,他永遠穿著著嶄新的白襯衣,而員工們都會稱他為“董事長”。
就這樣,富爾德以每股約20美分的價格賣掉了雷曼公司200多萬股的股份。這次變賣讓他收獲了525萬美元,而就在半年前,這些股份的市值為145億美元。
在此之後,巴克萊突然決定要收購雷曼兄弟旗下的美國經紀業務,這對於雷曼來說顯然是一件好事,它至少能拯救這家證券公司的一部分。
在雷曼最終謝幕的時候,富爾德向員工發布了一封信,他寫到:“很顯然,這件事情對這裏的所有人來說都是非常痛苦的,而對於我而言,無論是私人感情上還是財務上,都是非常糟糕的。”
未來在哪裏?
隨著高盛與摩根士丹利這兩家華爾街巨頭的紛紛“變性”,投資銀行的改製也意味著兩家公司告別了以往“高風險、高收益”的運作模式,晉身為普通商業銀行。此後,這兩家公司的主要業務將是儲蓄,並且它們將接受來自於美聯儲等監管機構的嚴密監管。
華爾街五大投行紛紛謝幕,要麼倒閉,要麼出售,要麼改製,此前華爾街引以為傲的獨立投行業務模式走到了盡頭,顯然,華爾街的一個時代已經宣告結束。
當人們詢問未來在哪裏的時候,第一個回答便是瑞士。
與美國一樣,瑞士是一個隻有幾家銀業巨頭的國家,這些公司影響著國家政治經濟的成敗,它們的規模和經濟地位對國家是舉足輕重的,這些瑞士的巨頭們對經濟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政府機構。
瑞士信貸集團和瑞士銀行主導著整個國家的金融事務。顯然,在不久的將來,這也會是美國經濟的命運。美國銀行、摩根大通、花旗集團如今在美國都代表了一種永恒,這些屹立不倒的巨頭必將掌控美國的經濟命脈。
在亂世之中,人們尚未看到全麵的整合,然而這一曆史趨勢終將成為一種必然,壟斷時代早已到來,然而壟斷的任務尚未完成。
這些任務的完成將對這個金融體係帶來新的變化,如資本來源減少、借貸利率缺乏競爭力等,這些變化必將促使一個集中的銀行決策結構的誕生。顯然,這是一個更為健康的金融體係,但是這一變革的代價是經濟上的衰退。
過不了多久,人們將忘記這段曆史,諸如美林被美國銀行收購、雷曼兄弟成為曆史等事件。在金融領域,紐約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作用受到了全世界的質疑。現在,美國已經開始放眼海外,到中東和亞洲去籌集資金。顯然,隨著資金而來的是新的金融機構和新的規則。
紐約已經成為了曆史,華爾街已經落下帷幕。如果有一家在未來幾周要籌集更多資金的公司,它也許會考慮紐約,但是新加坡、迪拜、北京和倫敦等城市也會吸引它的眼球。
這次金融變故促使人們在展望未來之時學會了麵對現實。在美國,僅僅紐約州就有大約206萬名證券從業人員。在以後,數萬名銀行家、交易員和後勤員工也將很快地加入到找工作的大軍中。這給聰明的美國學生們上了生動的一課:謀取財富不一定非要去華爾街。
這是一個積極的轉變,人們開始意識到“創造”、“建設”這些詞彙的意義。那些被一再追捧的利用紙上的東西來回交易的事務已經開始讓人們敬而遠之了。更多的美國人開始考慮實際的結構問題,無論是在投資還是在開創的過程中,人們都開始著眼於實際,畢竟腳踏實地才會讓人感到安全。
因為市場已經向人們開口說話了,它告訴人們:現在已經到了回去腳踏實地工作的時候了。
圖書信息
* * *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