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金融颶風下的華爾街(2 / 3)

第四個贏家——華爾街證券機構。美國財政部為了讓“兩房”繼續運作下去,會向華爾街證券公司提供15億美元手續費,以此來保證證券公司為這兩家公司發行證券。

在羅列了此次接管背後的贏家之後,輸家很顯然是美國的納稅人和屋主。美國納稅人為這一接管行動損失了8000億美元,而且,在今後,美國財政部究竟要花費多少美元才能完成接管任務還是一個諱莫如深的未知數。而對於美國的屋主而言,政府的接管會直接降低房屋的貸款利率,而且近30%正在支付房貸的購房屋主的實際消費遠遠超過了房屋的實際價值。因此,數以百萬計的房屋被銀行沒收和投賣,房價大跌。很顯然,政府花費納稅人的錢,所做的事情卻對屋主毫無裨益。

雷曼的“死亡證書”

在美國金融業遭受危機的時候,關於雷曼將要破產的謠言也遍布各大報紙。然而,就在雷曼岌岌可危的時候,卻沒有任何一樁交易能夠挽救這家公司,投資者們已經失去了耐心。此時的華爾街,陷入了曆史性的恐慌時刻,人們戰戰兢兢地行走在這條世界金融中心的馬路上。

雷曼兄弟辦公大樓在每個人都陷入了恐慌的時刻,雷曼兄弟也迎來了自己最後的時光。2008年9月11日,雷曼股價再次下跌了40%。這一天,股市收盤時,雷曼兄弟的每股股價為422美元,就在一周前,它的價格為1762美元,而一年前,股價為66美元。

在這一天,雷曼兄弟悲慘的命運將被宣告,華爾街都在盛傳,這家擁有158年曆史的公司就要倒閉了。

美國很多記者都來到了紐約曼哈頓島上的雷曼兄弟總部大樓,他們在這家公司門口已經駐紮了幾天了。衛星轉播車停在了馬路的對麵,幾台大的攝像機則對準雷曼兄弟的大門,這些被拍攝下來的畫麵將記錄曆史性的時刻。除了這些記者之外,很多到美國觀光的遊客也紛紛從時代廣場上趕過來,捕捉這一世界五百強企業在最後時光中的點滴。很顯然,人們都在拭目以待,看看“雷曼公司是怎麼倒下的”。

雷曼公司的員工對公司的命運並不樂觀,很多人在下班時間就會三五成群地討論,大家爭論紛紛。有些員工不時地在與外人通話的過程中重複“一切都完了”,還有一位剛剛從大樓中走出的員工對同事說“放鬆些”……而此時的記者也在旁邊迅速地做著記錄,這是因為美國的商業報紙每天都會開辟出版麵來對這家公司進行專門的報道。

當危機繼續深化的時候,公司的股價跌到了4美元左右,此時雷曼的24000名員工已經損失了100億美元的財富。在這個千鈞一發的時刻,如果雷曼還不能迅速地穩住投資者的信心的話,它的股價還將進一步下跌。

作為美國五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危機所打擊的並不僅是雷曼自身,整個華爾街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很多人在雷曼的身上回想起了前不久被收購的貝爾斯登,然而,如果雷曼步貝爾斯登的後塵,那麼它所造成的損失將遠遠超過貝爾斯登。在規模上,雷曼是貝爾斯登的4~5倍,很多金融專家都認為,這是一家與美國第一大投行高盛非常類似的公司。

雷曼一直在市場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的安危維係著市場的穩定。例如,雷曼是美國抵押貸款證券市場上最大的承銷商,在美國市場上交易的抵押貸款證券多為雷曼發行,所以,如果雷曼突然倒閉,那麼抵押貸款市場的前景將變得難以預測。

雷曼陷入危機就在美國政府宣布接管兩個房貸巨頭後不久,在接管的過程中,政府購買了兩房的抵押貸款證券以支撐房市,並試圖以此種方式來挽救美國經濟。然而,雷曼危機使美國政府的這一舉措變得勞而無功,如果雷曼倒閉,美國房市將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

2008年9月11日晚,金融公司的交易員們聚集在曼哈頓島上,他們開始召開緊急會議,以討論雷曼的現狀和市場動向,人們開始互相交換信息……

在這一天早市開盤前,美國3家大公司:高盛、美林美林證券是世界領先的財務管理和顧問公司之一,總部位於美國紐約。作為世界的最大的金融管理谘詢公司之一,它在財務世界裏響叮當名字裏占有一席之地。該公司在曼哈頓四號世界金融中心大廈占據了整個34層樓。總資產接近14萬億美元。在36個國家建立了分支機構,管理的資產達11萬億美元。作為一家投資銀行,美林證券為世界各地的公司、政府、研究機構和個人提供債務股票安全保險和戰略谘詢,在業界居領導地位,是全球最大的金融資產管理者之一。和花旗的分析師們分別下調了雷曼的評級。美林的分析師將雷曼的評級由原來的“中性”調整到“沒有意見”,這讓整個華爾街無言以對。交易員們隻能說:“見鬼的!‘沒有意見’到底是什麼意思?”結果,“沒有意見”的信用評級造成了當天雷曼股價的再次巨幅下跌。

雷曼股價在兩天前第一次巨幅下跌(9月9日)後,韓國產業銀行與雷曼兄弟的談判宣告破裂的消息傳出,雷曼的股價再次暴跌了近45%,創造了該公司曆史上的單日跌幅紀錄。在這場談判失敗後,雷曼於第二天(9月10日)采取了一係列的自救措施:大量減持抵押貸款、商業房產等不穩定資產;計劃於明年(2009年)將商業房產資產從公司剝離,將其注入另外一家新公司,並出售其資產管理部門的大部分股份等。但是,這一天雷曼的股價繼續下跌了693%,很顯然,這場自救宣告失敗。

信用評級機構“穆迪”開始警告雷曼,讓他們迅速找到買家,否則雷曼的信用評級將被降低。而就在不久前,另一家評級機構“標普”也將雷曼列入了監控名單之中。

交易員們在分析雷曼的時候,稱是雷曼的過度自信毀了自己。除了韓國的投資者之外,雷曼還聯係過中國的中信證券以及美國幾家大的私募基金,但是,它過高的報價讓這幾場談判最終宣告失敗。

9月11日雷曼股價的巨幅下跌使得雷曼命懸一線,很顯然,此時隻有高盛有能力收購雷曼,因為隻有高盛的看得懂雷曼的賬本,但是,這兩家最初由猶太人創立的公司曾經有過君子協定——不向對方下手。如果此時的高盛收購雷曼,就等同於謀殺了它,因此隻有雷曼主動提出請求才能將這一可能變為現實。

就在此時,雷曼的內部員工也表示,如果在48小時之內找不到買主,雷曼將要走向破產。與此同時,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的文員們一直在研究幫助雷曼擺脫困境的方案。與貝爾斯登和“兩房”的形勢不同,美聯儲以及美國財政部對接管雷曼顯得不那麼用心。

美國財長保爾森和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認為,身陷困境的雷曼兄弟可以從美聯儲的貼現窗口中獲得資金,這一方式可使其償還短期債務。而聚焦眾多雷曼兄弟的潛在買家,美國銀行占有優勢,此外著名的英國巴克萊銀行、彙豐控股等也都是雷曼兄弟的席上“嘉賓”。但是,政府不直接援助雷曼的情況下,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輕易地向雷曼兄弟伸出援手。

雷曼等待著出售,其方案公布期間,人們開始回顧它的輝煌曆程。經曆了158年的歲月打磨,雷曼成為美國第四大投行,是曆史上的知名企業。然而在次貸危機爆發之後,雷曼走入了下坡路,公司虧損嚴重,股價的跌幅也超過了93%。

9月12日,美聯儲下屬的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就雷曼的問題迅速召開了緊急會議。在這次會議上,財長保爾森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考克斯一起出席。保爾森在這次會議中稱自己反對動用政府資金來解決雷曼兄弟的財務危機,很顯然,過了半年之後,雷曼與貝爾斯登的命運將截然不同。此外,保爾森還稱,金融市場已經能夠接受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的現實,並有時間為此而作出準備。同時,美聯儲允許雷曼兄弟直接向中央銀行貸款。

在美國財長的這一決定傳出後,百年老店黯然宣布破產,它的倒閉觸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風暴,一輪拋售潮興起,而這場源於美國的金融危機已經席卷全球,成為了波及全世界的大海嘯。

在風雨飄搖中謝幕的雷曼相信自己不是這場海嘯中最後一個不幸者,一定會有更多的金融巨頭步雷曼後塵,走上破產末路。果然不久後,美林陷入了危機,而全球最大的保險商AIG也處在了岌岌可危的境地。金融市場上前景未卜,美國正經曆著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

“雷電部落”遭海嘯

美林的首席執行官約翰·塞恩沮喪地從紐約聯儲的大門走了出來,他知道,在沒有意外的情況下,他將親手將這家擁有著94年曆史的投資銀行寫入曆史書。結果不出所料,在不到48小時的時間內,約翰·塞恩就完成了這項任務,美林的命運走向了終結。

約翰·塞恩以500億美元的價格將美林集團賣給了美國銀行,這個名列第三的美國投行就這樣終結了自己的生命。而約翰·塞恩很清楚,這個價格隻有美林一年前市值的2/3左右。不過美林算是幸運的,因為同樣作為投行巨頭的雷曼兄弟即使願意出售,卻沒有人願意購買。

48小時內幕

在美國銀行收購美林的過程中,其成交的速度令人咋舌。

在美林的CEO約翰·塞恩看到一周內美林的股價大跌後,便立即聯係了美國銀行的CEO劉易斯,希望他能收購美林。

顯然塞恩找對了人,劉易斯向來都以收購而聞名華爾街,他之前收購的對象,有很多都是比美國銀行更大的公司。此時,塞恩遇上了好對手。塞恩的請求使得美國銀行改變了原本的策略,在一天前劉易斯還考慮收購雷曼兄弟,但是在塞恩提出了請求之後,劉易斯便把視角轉向了美林。劉易斯分析了種種情況,發現收購美林是一個更好的決定。

兩位金融巨頭的洽談進行得非常順利,一切似乎水到渠成。

在與劉易斯洽談之後,塞恩隨後便前往紐約聯儲,他將在那裏舉行一個為期3天的碰頭會議,參加這次會議的人員都是美聯儲各個銀行的高管,而討論的是關於雷曼兄弟的出售方案。這次會議進展得並不順利,很顯然,雷曼是一個燙手的山芋,沒有人敢接手。這次會議卻推動了美國銀行與美林的交易進程,劉易斯對於收購美林這一樁生意下定了決心。

在會後,塞恩很快便接到了劉易斯的電話,他想商議關於收購的細節。於是塞恩便取消了自己所有的行程,開始與美國銀行進行深入的、密切的洽談工作。很快,美國銀行宣布徹底退出競購雷曼兄弟。

事實上,塞恩在與美國銀行洽談的過程中,也考慮了其他的大買主,如摩根士丹利。但是摩根士丹利需要很長時間做相應的分析和調查,而因為美林急於出售,所以,兩者的合作以失敗告終。

除了摩根士丹利之外,美林還與歐洲、美國的商業銀行加緊了談判。但是,與他們的談判也沒有取得令塞恩滿意的成果。很顯然,雙方沒有達成共識,美林在等待最後一刻可能出現的競購者。當然,這個讓美林最為滿意的競購者非美國銀行莫屬。

當雷曼兄弟的下場讓所有人感到恐慌的時候,美林的好消息讓人們稍微鎮定了一些,畢竟命運不是未卜的。美國銀行收購美林的這項交易得到了美聯儲很多高管的支持,他們鼓勵出售美林。

很顯然,如果沒有之前雷曼兄弟的悲慘一幕,華爾街上的這次“聯姻”看起來是十分完美的。就在美林與美國銀行達成一致的前48小時,美國銀行的高管還在推動收購雷曼兄弟這一項交易。

在過去的一年內,美林和雷曼都是一家擁有數百億美元資產,具有高風險、不穩定等特性的投行,它們的資產表上債台高築。在次貸危機的衝擊下,美林和雷曼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據統計,在2008年的第二季度,美林淨損失高達47億美元。很顯然,在貝爾斯登被收購之後,人們就預料到了美林和雷曼的最終命運。當時,《華爾街日報》中引述了著名分析師大衛·特羅恩的話:“對自己的命運始料未及的是貝爾斯登,然而雷曼兄弟也一定沒有想到自己會栽進去,因為有了前車之鑒,我想美林管理層當然不會在危機麵前坐以待斃,他們會積極地想辦法在徹底落敗之前為股東們撈回點什麼。”

被很多分析師言中的不僅是美林所采取的行動,而且還有美林糟糕的業績,在2007年,美林便出現了一係列的虧損,這年年底,當時的美林CEO斯坦利奧尼爾引咎辭職,於是塞恩接替了這一職位,成為了受命於危難時刻的CEO。

塞恩在上任之後曾經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來拯救美林,比如,他曾在亞洲和中東籌集了巨額資本,並且積極地清除了問題資產,出售了所持的大筆股權資產。但是自雷曼將要倒閉的時候,美林便開始積極地尋找買家,希望能將自己賣個好價錢。

而就美國銀行而言,在購買下了美林之後,它便成為美國最大的金融集團。據統計,美國銀行會將近6000億美元的資產管理業務注入美林旗下BlackRock公司所管理的14兆億美元的資產中。劉易斯接管下了美林,就成為華爾街最大的金融霸主。

“落跑”的高盛和摩根

美國的《紐約時報》網絡版於2008年9月17日報道稱,摩根士丹利為了防患於未然,開始考慮與美聯銀行或其他資本充實的商業銀行進行合並。

金融風暴已經嚴重傷及了“美國心髒”——華爾街,美國政府在努力為銀行“排毒”,然而當雷曼轟然倒下之後,華爾街也迎來了幾十年內最為恐慌的時刻。

當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購之後,雷曼便開始申請破產保護,不久美林也將自己火速“賤賣”,華爾街5大投行在半年內就隻剩下了兩家。而這幸存的兩者——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也感到了絲絲涼意,他們是最後的幸運者嗎?

在3家大的投行紛紛“倒下”或“賤賣”之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開始努力地向世人證明他們的運行狀況是良好的。高盛的CEO布蘭克費表示公司的運行良好,他們能夠滿足顧客需要,他們仍然有能力在市場機會出現時抓住它。與此同時,摩根士丹利的CEO麥晉桁也在員工備忘錄中稱:“我們一定能夠度過這段最為困難的時期,雷曼兄弟的不幸不會發生在摩根士丹利的身上,也不會給摩根士丹利帶來實質性的影響。”隨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分別公布了2008年第三季度的財政報告。在報告中顯示,高盛第三季度的淨利潤下降了70%,然而要比市場預期的高一點;摩根士丹利第三季度淨利潤下降了7%,顯然這一業績輕鬆超過華爾街之前的預期。

英國《金融時報》評價說:“就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這兩家華爾街僅存的獨立投行而言,其未來的走勢至今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高盛之所以得以幸存,並不是因為它與貝爾斯登、雷曼和美林之間存在根本差異,其主要原因是高盛的押注成功率更高一些。”與此同時,《華爾街日報》也說:“投行、商行和保險商等都誤認為住房的價格會保持堅挺,因此他們大膽地做出投資。但雷曼兄弟、美林和貝爾斯登是采取不惜血本大舉投資方式,因此,其投資次級貸的比例達到了驚人的水平。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則必須采取重大舉措才能避免遭受同樣的命運。在數據上人們可以看出,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次級貸的投資比例分別為24%和25%,顯然這一比例是高於商業銀行的,但是它遠遠低於雷曼兄弟的32%和貝爾斯登的33%。”

盡管如此,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前景也不容樂觀,它們很可能也要步雷曼等公司的後塵。為了轉危為安,並入一家大型商業銀行可能會是條較安全的生存之道。

當得出這一結論之後,摩根士丹利開始悄悄地行動,它開始與處於困境的地區性銀行進行洽談,顯然,摩根士丹利開始尋求其他潛在交易的可能性,這遠遠要比成為次貸危機受害者的結局要好得多。

正當這兩家投行紛紛尋找出路的時候,美聯儲宣布:“為防止華爾街危機繼續蔓延到兩大重要的金融機構,批準兩大投行轉為銀行控股公司。”

就這樣,身份改變後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不僅能夠設立商業銀行分支機構來吸收存款,還可以與其他商業銀行一樣終生享受美聯儲所提供的緊急貸款。當然這樣的身份改變又向世人宣布了一個新的變化,成為銀行控股公司將有助於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兩家公司組織自己的資產,顯然,他們也會被收購、合並。這次兩家投資銀行的轉型,在向世人昭示著一個弦外之音:華爾街上獨立的經紀公司已經宣告終結,傳統華爾街亦已走向終結。

他們,決定華爾街的存亡

在2008年9月,華爾街遭受了一場自1929之後最為嚴重的金融海嘯。一時間,這裏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而在這場海嘯麵前,曆史的重任壓在了少數幾個人的肩頭。他們必須做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對金融係統進行最為徹底的一次整頓,這樣的努力或許可以平息這場海嘯,並減少這場金融海嘯的破壞程度。

這些肩負重任的人物分別來自不同的領域,一位是倫敦的金融高管,一位是北卡羅來納州的銀行家,還有一位是曾經掌管華爾街一家金融巨頭的美國財政部長。他們與其他骨幹力量一道苦苦地支撐著華爾街的基石。在這場金融海嘯中,他們決定著華爾街的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