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緩慢的情況下,要趕上20世紀80年代後期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水平還需要一段時間,因此,股市出現低迷也是必然趨勢。專家預測,到了2010年以後,因為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股市才可能相應地進入繁榮階段。因此,美元貶值是長期趨勢使然。
就美國當局者的角度來看,布什進入第二任期時的美國局勢與裏根執政時相似,而布什政府推行的貶值策略是有其軍事目的的。
回顧裏根在第二任期執政時的情形,人們想到的是當時巨額的財政雙赤字。當時的美國很快將陷入淨債務國的陣營當中,於是,美國開始推行積極發展防務技術的策略,試圖通過這一技術來贏得一勞永逸的霸權地位。
在裏根執政期間,廣場協議的簽署和美元的大幅貶值,成為美國軍事力量大增的強烈對立麵。很顯然,過去不久的曆史可能會重現。在費盧傑的強權作風帶領下,美國的軍事霸權地位絲毫不動搖,然而這也正是美元下跌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對於美元彙率的浮動,美國內部則認為,此時應該再出現一個類似於廣場協議式的條約。
在美國經曆了數年的輝煌之後,美國經濟從2001年起步入了調整期。而美國經濟調整的主要任務是由過去數年來的大規模投入期轉變為大規模的產出期。
在20世紀90年代,美元的強勢地位為其吸引了全球資金,這些資金大都流入到了美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從而促使了這一經濟領域出現了投資狂潮。而在吸納了90年代大規模的資金投入之後,美國的高新技術產業領域中已經聚積了大量的資源,這些資源需要重新整合,這樣才能為其實現現實的盈利。由此,高新技術產業開始轉向大規模的產出期。
此時,美國開始需要不斷地向世界拓寬自己的市場,因為隻有擁有了大規模的市場,這些潛能巨大的高新技術領域才能展示出其內部巨大的生產能力。就美國而言,其內部的高新技術產業是依靠全球資金和資源的支持下得以建立的,所以其蘊藏的生產能力超越了美國市場的接受範圍,隻有全球市場的規模才能支撐該產業的成熟和進一步發展。而就在這一需要之下,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開始逐漸地發生轉變。
20世紀90年代,美國是全球的投資市場,大量資金紛紛湧入美國。而進入了21世紀後,美國開始轉變自己的角色,使自己成為全球產品的提供者,擴大出口,提供高新技術產品和服務。
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美國必然要采取一定的財政措施扭轉經常賬戶的狀況,而手段便是加大出口。很顯然,美元幣值的降低有利於美國向國外出口,而正是出於這樣的目的,美國開始摒棄了以往堅守的強勢美元政策,走入了貶值的軌道中。
基於美國經濟的現實特點,貶值對於美國的影響是積極的,但是這種所謂的積極影響也不是無條件的。貨幣發展有其自主的金融規律,美國為了實現本國的經濟利益而多次人為地掌控美元,也會使美國自身陷入困境。多年來美國所推行的貨幣霸權為其累積了大量的財政和貿易赤字,隻有依靠著境外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入才能使美國經濟繼續運行,而一旦資金枯竭,美國將陷入無法想象的災難之中。
顯然,美元幣值在短時期內出現急劇下降,必然會引發投資者的擔憂,很多投資者會重新整合自己的投資策略,大量抽出在美國境內的資金,這會使美國多年積累的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的負麵影響集中爆發出來。因此,布什一再地對外宣稱美國將堅持強勢美元的政策,並在七國會議上,聯合其他六國的財長反複強調“彙率應反映經濟基本麵”這一論調。與此同時,美國還表示要努力避免外彙市場的“過分動蕩”,可見,布什政府與美聯儲在積極地為放任美元貶值而找借口。
就美聯儲的“放縱政策”而言,美國在經濟調整期內會首先從糾正美國經濟的外部不平衡入手,從這個角度來實行全麵調整的意圖。然而這種政策的效果會怎樣誰也無法做出準確的論斷,顯然,美國進入了一個考核期。而在這個期間,單純對美元的彙率做出調整,並不會產生明顯的效果。這是因為彙率的變化會涉及雙邊、甚至是多邊的政策和利益的協調。例如,當歐元對美元的彙率升值了近50%時,美國國內的貿易不平衡現象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性地轉變,美國繼續推行美元貶值策略的意義不大。而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又使出了自己的強權政策,采取保護主義的手段對其外部不平衡進行糾正。
總之,美元彙率波動的背後掩藏著美國政府重新整合其經濟布局的決心,在這場博弈中,美國喜憂參半,別國則憂心忡忡。
將世界拖向泥沼!
美國《國際日報》於2008年6月23日發表的題為《美元貶值的全球效應》中說,美元貶值已經衝擊了全球經濟秩序。美元貶值使得大部分以美元作為結算貨幣的產油國紛紛提高油價,而且油價的提高同時帶動了物價的普遍上漲。
一直以來,美國都是一個建立在高赤字、高外債基礎上的典型的“舉債國家”。美元的霸權維護了美國的債務發展模式,在全球經濟態勢良好的情況下,美國可以憑借國內旺盛的購買力和全球市場需求來刺激和保持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而一旦美國國內出現經濟衰退、投資者和國民信心不足、消費者購買的意願下降等情況時,美國往往會使出自己的殺手鐧——美元。
眾所周知,自從美元將英鎊打敗之後,美元的核心貨幣地位就被確立了起來。通過貶值或變相貶值美元,美國可以將本國的金融和經濟危機轉嫁給其他國家。因為在很多國家都擁有美元外彙儲備的情況下,通過美元貶值可以減少美國的債務負擔。而在美國運用貶值策略的時候,美國的債務就會縮水。事實上,美元貶值的同時就意味著美國的債權國(持有美國國債的國家)的貨幣升值,這樣一來,還可以降低高外彙儲備國家出口的競爭力,從而減少本國財政以及貿易赤字。
強勢美元政策會導致美國出口增長緩慢和進口大量增加,造成巨額貿易逆差,這樣,就會加劇美國國內的財政赤字。很顯然,如果美國政府放任美元彙率繼續下跌,那麼美國的商品出口價格將會降低,這不但能增強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還有利於美國製造商增加生產和擴大出口,緩解巨額貿易逆差,從而推動國內經濟複蘇。
但是美元長期持續下跌,其不利因素也不容低估。首先,它會影響美國經濟複蘇的進程。美元持續下跌,那麼商品進口價格因此上升,必將導致國內物價上漲,這樣利率就需要提高,從而會影響美國經濟的複蘇。其次,它還會為美國的投資市場帶來極大的負麵影響。以往美元堅挺,使得投資者對美元以及美國經濟很有信心,這樣美國吸收的外國資本持續增加,以往的外國投資者一度地持有美國股票總值的10%,購買的美國政府債券占到美國政府債券總額的35%。如果美元持續貶值,就會使得投資者對美元失去信心。外國投資者就會大量減少購買美國債券,甚至拋售美國股票和債券,使得外資大量流出,這樣美國的經濟將難以複蘇。
綜合來看,美元貶值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利弊互見,總的說來利大於弊。因此,美國政府才會安然地漠視美元持續貶值。
美元的貶值策略實施後,世界各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牽連”。就中國而言,形勢相對樂觀,隻要人民幣不升值,其損失就不會加重。
在長期以來的中美貿易額中,中國政府一直都是貿易順差,所以中國官方所擁有的美元儲備逐年增長。中國政府外彙儲備水平就會呈現明顯的偏高趨勢,這會造成國內通脹壓力的增大。於是,中國不得不將大量外彙儲備用於購買美國國債和股票,雖然這是緩解通脹壓力、減少損失的一個方法,但是美元持續走軟使中國購買的國債再次遭受縮水的衝擊,所以自2000年美元加速貶值以來,中國的外彙儲備一直處於無形損失中。而到了2008年,美元貶值的速度如脫韁野馬,4月10日,美元兌人民幣彙率中間報價69920,首次突破7元關口,有人估算,這相當於中國一個月損失了4艘航空母艦。
但是比較令人欣慰的是人民幣破7並沒有加重中國的經濟損失。不過,隨著中國外彙儲備的不斷增長,即使升值幅度變化不大,可是經濟損失仍然在加大。
在歐洲,歐元自問世後便呈現出了對美元彙率持續疲軟的狀況,其原因除了有美國刻意的打擊手段之外,還因為歐盟自身經濟狀況無法與美國相抗衡。由於美國奉行強勢美元的彙率政策,而歐洲中央銀行則對歐元彙率持“善意忽視”的態度,這使得歐元在全球流通的願望一直未能成為現實。
2002年以來,歐元彙率升值,美國經濟增長中的一些不確定因素突顯了出來,致使美元的信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美元呈現下跌的趨勢。當時歐洲中央銀行幾次采取措施對歐元彙率進行幹預,給予公眾一定的信心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歐元的貶值。然而,盡管歐盟國家的外彙儲備沒有縮水,但是因為歐元的升值導致出口產品缺乏競爭力,出口率下降,因此極大地影響了歐盟的經濟發展。
對於美元貶值這一舉措,損失最為慘重的當屬日本。
日本擁有大量的美元儲備,美元持續貶值給日本經濟造成嚴重損失,加大了日本經濟複蘇的難度。
一位日本經濟學家說:“美元對日元的單獨貶值,使得日本的經濟損失與整個二戰時期的損失相當,美元的貶值,致使日本陷入了長達十幾年的經濟低迷。”
豐田公司稱,日元兌美元的彙率每升值1日元,該公司利潤就將減少35億美元。
除了日本之外,印度也極大地受到了美元貶值的拖累。
2008年2月,印度外彙儲備高達3012億美元,升至世界第四。美元貶值之後,印度的外彙縮水程度同樣很大,印度央行報告,由於美元貶值,截至2007年6月底,印度的外彙資產損失6500億盧比(1美元約合41盧比)。而且由於盧比的升值,印度出口總量上升,利潤卻與往年同期相比縮水大半,11個行業產品的出口價格失去競爭優勢。
雖然印度政府力爭擴大向中東、非洲等市場的出口量,希望能以此減少美元貶值帶來的不良影響,但此舉對減少外彙儲備縮水程度並沒有什麼直接幫助。
現在,印度已宣布隻接收印度盧比,各行各業都拒收美元,甚至希望用歐元結算。
美元的持續貶值,使東歐大國俄羅斯的外彙儲備也大量縮水。
據俄羅斯中央銀行統計,截止到2008年3月中旬,俄羅斯外彙儲備首次突破5000億美元大關,成為第三大外彙儲備國。俄羅斯中央銀行領導人表示,對於巨額外彙儲備遭到嚴重縮水,央行籌劃使外彙儲備結構進一步多元化。
目前,俄羅斯外彙儲備中,美元資產約占總外彙儲備的50%,歐元約占40%,英鎊約占9%,而日元約占1%。美元貶值使俄羅斯每年的石油交易收入至少損失40億美元。為減少損失,俄羅斯政府開始力推用盧布結算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交易。
很顯然,由於美元一直以來都是大部分國家用來作為本國主要外彙儲備的貨幣,美元的貶值勢頭衝擊了全球各國。美元的持續貶值,致使別國的貨幣一路升值,這嚴重影響了這些國家的經濟。很顯然,這是美國向全球輸出危機的佐證,是美元霸權體係的必然產物。
美國是這樣“還債”的
美元貶值後,美聯儲不斷地調整貶值所增加的成本,可是承擔調整成本的卻主要是日本和歐盟地區。美元貶值提升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內部需求,也加快其調整自身經濟結構的進程,這將直接促使這些國家貨幣的升值,降低其出口商的競爭力,並促使美元對歐元、日元一再下跌。此外,英鎊、澳元、加元對美元彙率也分別創下了5年、6年、10年的曆史高位。
2004年,在美國政府的慫恿下,美元彙率不斷走低,歐元與其他貨幣卻不斷升值,其中歐元彙率最高時曾接近1歐元兌135美元的價位。不過,迄今為止,在歐元持續上漲的背景下,歐洲央行一直沒有直接入市幹預。
其實歐洲經濟自己就麵臨兩個難題:一是石油價格不斷上漲,二是歐元強勁升值帶來的一係列問題。但是歐洲央行並沒有對歐元的升值采取任何措施。因為如果沒有美國政府的積極支持與配合,僅憑歐洲央行,即使再加上日本央行的力量,也無法阻止美元的跌勢。
歐元走高之際,正是油價暴漲之時。這時歐洲央行麵臨的抉擇是:要麼容忍歐元繼續升值,以此來抵消油價上漲帶來的物價上漲壓力,但必須承擔給企業出口帶來的成本上升壓力;要麼隻能壓低歐元出口彙率以減輕企業出口成本,但是又得承受油價上漲帶來的物價上漲壓力。麵臨這兩個選擇,歐洲央行選擇了前者。因為,歐元升值,歐洲央行不需要采取任何措施,隻要不動聲色的“順水推舟”即可達到目的。而如果要阻止歐元彙率升值,幫助減輕企業出口成本上升的壓力,歐洲央行就必須在市場上采取實際行動。誰也不能保證采取了行動後就會收到預期效果,可見采取行動的風險要大得多。
於是,歐洲央行采取“按兵不動”的策略,既不加息,也不減息。從2004年到2005年,歐洲央行一直保持觀望的態度。持續到2008年,歐洲的通貨膨脹率開始有所上升,經濟呈現明顯放緩的跡象,可見歐元自動升值承擔了企業成本上升的壓力,卻沒有阻止美元持續下跌的趨勢。
同樣日元彙率在2004年也不斷走高,與歐洲不同的是日本經濟複蘇一直比較順利,日本企業也一直處於運行良好的狀態,2004年初,麵對美元的下跌,日本政府曾經宣稱要大力幹預彙市,不過此後不久又表示政府用於幹預彙市的資金不足,顯然這隻是官方的理由。日本政府的承諾僅僅停留在口頭方麵,一直也沒有采取入市幹預的實際舉動。這自然而然地助長了美元下跌的趨勢,無形中也扼製了日本經濟持續上漲的勢頭。從2004年到2007年,日本經濟的發展穩中略微有降。但是,在受美元持續下跌、美國次貸危機以及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再次波動等背景下,2008年日本經濟要想繼續保持穩定,將非常不易。
可見,美元剛開始貶值時,如果歐洲和日本等國采取相應的措施,去抑製這一趨勢的蔓延,那麼到2008年全球的經濟將會是另外一番景象。這些國家用自己國家經濟的滑坡和增長緩慢來為美元的貶值承擔了巨額成本,這一做法是否值得也隻有他們自己最清楚。
亞洲掉入貶值陷阱
進入21世紀後,美國不斷地對外宣稱堅持“強勢美元”的政策,而與此同時,貶值的步伐也絲毫沒有放慢,以至於後來很多人都不再相信美國所謂的“強勢美元政策”。而正在此時,美國又急速地將世界的焦點轉向了其經濟出現雙赤字的問題上。美元蓄意貶值貌似是為了解決其財政上的巨額赤字,但事實上,隻有少數美國高官知道這背後的來龍去脈。
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亞洲貨幣大幅貶值,這一現象所產生的直接後果便是造成了許多亞洲國家陷入了長期的經濟萎靡期。而如今美元的大幅貶值,將帶動著另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很顯然,如果不能能動地改變弱勢美元的政策,亞洲將陷入新一輪的經濟危機當中。
在美國解決雙赤字問題的招牌下,美元不斷地貶值,而事實上,這是一個通過犧牲全球經濟來維持美國經濟增長的陰謀,顯然,亞洲已經陷入了這場陰謀當中。
在美元貶值之初,美國經濟開始出現了再次增長的勢頭,其增長率達到了45%。而與此相對的是歐洲和日本的經濟進入了停滯的狀態,亞洲的其他國家也深受美國的影響。
以韓國為例,韓國經濟本來呈現出迅速發展的態勢,但是自美元貶值之後,其增長的速度逐步地放緩。與此同時,很多新興的市場經濟國家的增長也已經全麵地減速,全球經濟陷入了減速階段。很顯然,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想推低美元,以此作為整合世界經濟格局的籌碼。
在全球IT技術經濟泡沫破裂以後,美國開始努力地規避經濟衰退,從而采取了減稅以及維持超低利率的手段。
就一國而言,解決財政赤字的正確方法應該是提高本國的利率和稅收,以此來減少人們的消費並增加人們的儲蓄。但是,美國卻逆向而行。美國人不能接受經濟衰退,因此,美國政府便從推低美元著手,以此來解決目前出現的種種財政問題。
弱勢美元真的可以解決美國出現的巨額赤字嗎?
就理論而言,推低美元會導致進入美國的進口商品更加昂貴,這隻會促使人們生產一些可以替代進口商品的代替品,致使出口商品更加廉價。在一定程度上,這會刺激美國的出口。然而,美國一直以來都是高消費國家,在建設工廠的過程中,很多資金將再一次湧入美國,而這一現象將直接導致美國財政赤字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