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上的神秘聚會
在1944年7月1日,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在望之際,45個同盟國家的代表齊聚美國,討論戰後國際經濟秩序的重建問題。會議的地點是新罕布什爾州的度假勝地——布雷頓森林,因此這次會議被稱為“布雷頓森林會議”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間,全球性的經濟蕭條和各國間激烈的貿易戰,促使各國努力建立比較穩定的國際經濟秩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英建立了較為緊密的夥伴關係,為召開國際會議進行了認真的準備。1944年7月1日至20日,布雷頓森林會議舉行,會上通過了美國的提案,達成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參加會議的國家同意建立一個國際貨幣製度,由新成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其輔助機構國際複興開發銀行來加以管理。根據協定,確定了1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的官價。成員國貨幣的平價按一定數量的黃金和美元表示,美國承擔並接受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由此建立起美元與其他成員國貨幣間的固定比價,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彙率製體係。。
布雷頓森林會議會議始終都在爭執中進行,由於各國間存在著分歧,代表們吵得不可開交,其中尤以英美的爭論最為激烈。
各國代表都為這次會議的召開做了充足的準備。英國代表懷揣著“凱恩斯計劃”而來,但是這個計劃卻遭到了美國的反對。原來,對於國際貨幣體係的建立,美國也準備了一份詳細的方案——“懷特計劃”。於是,一場關於戰後國際貨幣體係控製權的爭奪戰展開了。
其實,對於戰後國際貨幣體係控製權的爭奪早在“二戰”期間就已經開始了。而在那個時候提出“戰後貨幣體係計劃”的國家既非英國,也不是美國,而是法西斯德國。
1940年7月25日,在希特勒發布進攻英國本土的命令之後不久,德國經濟事務部部長、德意誌帝國銀行行長馮克就提出了重組戰後德國和歐洲經濟“新秩序”的方案,稱為“馮克計劃”。
在“馮克計劃”中,針對貨幣建設方麵,他提出了實行多邊貿易和清算體係的構想,並讓歐洲各國貨幣與德國的馬克建立穩定的關係,同時在柏林設立清算中心,實行各國貨幣間的固定平價。
這一計劃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黃金作為國際貨幣的作用,並建立以馬克為中心的歐洲貨幣體係,從而實現德國對歐洲的控製。後來,由於德國淪為戰敗國,“馬克”就這樣很不幸地失去了國際儲備貨幣的競選權。
盡管德國的“新秩序”設想最終沒有實現,但這一設想的提出卻引發了英國戰後貨幣計劃的出籠。
1940年11月,英國政府請經濟學宗師凱恩斯針對“馮克計劃”進行“研究”,恰好凱恩斯本人對於國際貨幣體係也非常有興趣。於是在經過仔細研究之後,凱恩斯認為應該把“馮克計劃”中“德國的名字換成英國”才精彩。
行動果斷的凱恩斯隨後就出訪美國,並與一些重要人物交流了自己的設想。從美國返回倫敦後,他便開始著手製定戰後貨幣政策的計劃,並且在1941年9月8日提出了“戰後貨幣政策”和“關於國際貨幣同盟的建議”兩份備忘錄。這兩份備忘錄作為財政部的政策建議,被提交給了當時的戰時內閣重建委員會。
凱恩斯計劃的核心是建立國際性的清算係統。他在計劃中提出了建立國際清算銀行的主張,並由國際清算銀行發行一種叫“班柯”的國際貨幣,且讓“班柯”與黃金直接掛鉤,其他各國貨幣則按照“班柯”來定值。凱恩斯認為各國應該把所有的外彙集中在各國的中央銀行,而各國中央銀行都在國際清算銀行設立黃金賬戶,這樣一旦進行國際交易時,則可以在國際清算銀行進行清算。
凱恩斯的計劃與設想反映了英國戰後的利益要求,其中以“班柯”為國際貨幣單位,則是為了排斥其他貨幣的作用,從而抑製戰後各國,其實“班柯”就是英鎊的代名詞。很顯然,凱恩斯計劃就是要建立以英鎊為霸主的國際貨幣體係。
凱恩斯的計劃贏得了英國上下的一致稱讚,經濟學家羅賓遜稱之為“沉悶凝滯環境中的一股清新氣息”。
然而,讓英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美國加入戰爭後,其財政部也開始緊鑼密鼓地爭奪戰後國際貨幣體係的控製權。實際上,美國早就開始涉足於國際貨幣體係事務,對於國際貨幣體係的控製權可謂垂涎已久。
1941年12月14日,美國財政部長摩根索指示其助理懷特“準備一份有關盟國穩定基金的備忘錄和計劃”。懷特是一個深諳貨幣係統運作的人,他曾經在1935年促成美、英、法達成三方協議以穩定彙率。在接受上級指示後不到兩周的時間,懷特就拿出了計劃的草案。
1942年5月15日,美國財政部長摩根索正式向羅斯福總統提出了懷特的具體計劃。“懷特計劃”的重點是穩定基金與建立世界銀行,他要求各國建立一個統一的基金組織,而基金組織成員國實行多邊貿易支付體係,並且放棄外彙管製。
在“懷特計劃”中並沒有建議以美元作為國際貨幣,而是建議以黃金定值,從而確定各國貨幣之間的關係。其實,這也是“懷特計劃”的高明之處,因為當時美國已經擁有世界黃金儲備量的75%,儼然已是世界上實力最雄厚的經濟大國,而懷特提出黃金定值無疑就是要讓美元成為最穩定的貨幣。摩根索曾野心勃勃地宣稱:“要使世界金融中心從倫敦轉入美國財政部。”
在召開會議之前,英國為了占得先機,曾在1942年2月主動聯係美國,希望能與其探討戰後國際貨幣政策的問題。由於那個時候美國的“懷特計劃”尚未成型脫胎,因此美國一直極力搪塞。直到七八月份,英美才開始正麵的交鋒。
由於當時英國已經負債累累,積重難返,為了盡快使自己的國家擺脫困境,凱恩斯主張並成立一個專門的國際機構,發行300億美元的貨幣,無償地提供給各成員國,用於成員國之間的貿易結算。而“懷特計劃”的目的則是由美國來重整國際貨幣體係。兩個計劃顯然是針鋒相對的,這使得兩位主將凱恩斯與懷特之間的爭論也非常激烈。最後雙方都做出了一些讓步,終以懷特方案為主,以凱恩斯計劃為參照,形成了一個折中的貨幣合作協定,這個協定被稱為《國際貨幣基金協定》。
通過“布雷頓森林會議”,美元獲得了權力與榮譽布雷頓森林體係確立了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同時美國政府也向各國做出承諾,保證美元和黃金一樣可靠,各國政府可以隨時以“35美元/盎司是國際上通用的黃金計量單位,整體縮寫為oztr(英)或ozt(美)。常見於金銀等貴金屬的計量中。1盎司=311035克,相當於我國舊度量衡(16兩為1斤)的1兩。舊時銀行按舊的製收進的黃金,都要按1兩(舊製)等於10047盎司折合入庫。”的價格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這個保證就等於規定了美元的黃金含量。
對於這樣的談判結果,與會各國都基本同意,隻有法國總統戴高樂看出了其中的問題,即美國在新的貨幣體係中享有過分的特權。如果其他國家出現了貿易赤字,就必須省吃儉用,壓縮外彙開支,但由於美元可以用於對外支付,因而如果美國出現了赤字,印刷一些美元就行了。這就等於說,隻要美國政府在空白紙片上印幾個阿拉伯數字,就可以換取別國的商品和勞務。無奈的戴高樂隻能大罵:“美元是強盜!”後來的事實證明,對於其他國家來說,這確實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問題。從此,美國就開始養成了一個極為不好的習慣——打白條。
美國在布雷頓森林小鎮上展示了世界貨幣體係的藍圖,以美元為本位的國際貨幣體係浮出了水麵。這次會議中所形成的世界規劃被稱為“布雷頓森林體係”,它確立了以美元為本位的世界貨幣體係,並提出了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計劃。
這場世界貨幣發行權的爭奪戰最終以美國人的勝利而告終,從此,美元開始了它對世界的征伐。
黃金:被軟禁的王者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建立,讓美元充分享受到了大權在握的暢快感覺。20世紀40年代後期,美國經濟迅速發展,一躍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家,其製造業的產值幾乎占了全世界總產值的一半,而美國作為“世界印鈔機”的地位更是穩穩當當。美元就如同不斷運轉的馬達一樣,為美國的經濟增長提供著強勁的推動力。
自從美元有了“國際貨幣”的頭銜之後,美國便再也不用擔憂投資的問題了。美國通過為盟國提供高水平的官方援助來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不僅拉動了美國國內的工業發展,還緩解了美國人口失業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運轉布雷頓森林體係,美國表現得十分大方,經常慷慨解囊。1946年,它向英國提供了375億美元的低利率貸款,後來又啟動了重建西歐的“馬歇爾計劃”因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喬治·馬歇爾而得名。又稱為“歐洲複興計劃”,是二戰後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資金總數、協助重建的計劃,對歐洲國家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實施“馬歇爾計劃”的援助達到了當時美國GDP的2%。盡管這些措施是出於遏製蘇聯發展的目的,但同時也是出於維護美元霸權的目的。
美元在榮登霸主寶座之後,必然要承擔維護自己的權力所遭遇的風險。在締造布雷頓森林體係的時候,美國沒有發現其中隱藏的一顆定時炸彈,那就是美元與黃金掛鉤。然而,在布雷頓森林體係構建之時,在座之中卻有人對此了如指掌,那個人就是凱恩斯。
1925年,英國準備恢複金本位製以維護英鎊的地位,而在對英鎊的黃金平價定位過程中卻存在著極大的爭論。當時英國的國力因戰爭的劇烈消耗而嚴重受損,強行恢複金本位製勢必導致英鎊堅挺,這將嚴重打擊英國本就日益喪失競爭力的出口貿易。凱恩斯用消費物價指數計算,指出彙率高估了10%~12%,於是他力主廢除金本位製。然而,倔強且具有極強民族自尊的丘吉爾財長卻極力地促成金本位製的恢複,使凱恩斯在辯論中落敗。正如凱恩斯預想的一樣,英國經濟在恢複金本位之後一落千丈,引發了嚴重的危機,動搖了英鎊的國際地位。
對於這件事,凱恩斯後來悲傷地感歎道:“是英國人自己打敗了自己。”
然而在布雷頓森林的談判中,在座的凱恩斯卻對自己的深刻領悟隱忍不發,並沒有提醒美國人注意,其中的緣由自然是出於本國的立場考慮。
布雷頓森林體係中規定“1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的兌換比例是根據1934年的平價而確立的,然而此時黃金的價格卻被打壓,而美元被高估了。
美國做出這樣的規定是為了限製黃金的生產,從而抑製黃金的貨幣作用,以此強化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但是,黃金才是真正的貨幣之王,美元高估的平價遲早會被糾正,於是美元與黃金之爭自布雷頓森林體係確立之日便被引發了。
在開始的時候,美元並沒有和黃金發生大衝突。但在1958年,歐洲恢複了對非本國居民的貨幣可兌換性後,布雷頓森林體係得到了加強。在美國與歐洲的貿易過程中,美國的貿易收支狀況出現了惡化,其黃金儲備減少了2275億美元。
1960年,美國經濟經曆了再一次的衰退。由於美國利率的下調,使其國內短期資本大量外流,金融市場也開始動蕩不安。黃金大量外流使人們紛紛猜測美元疲軟甚至可能貶值。到了10月30日時,市場上突然出現大規模美元兌換黃金的現象,倫敦交易所的黃金價格也突然突破了35美元的黃金定價,一路上揚達到了40美元。
在這一係列的變化中,第一次黃金危機爆發了。
總統的秘密備忘錄
麵對黃金危機的來臨,美國有些措手不及,身為世界貨幣的美元遭受到了第一次嚴重的打擊,美元已經麵臨貶值,這是美國政府高層不願看到的情況。這個時候,一個年輕的總統候選人在大選中闡述了自己的政策立場,他說:“如果我當選,就不會讓美元貶值。”這個人就是肯尼迪。肯尼迪的話就好像是一顆定心丸,他的經濟主張和宣傳俘獲了大多數人的心,最終他成了競選中的贏家。
美國第35任總統:肯尼迪
肯尼迪成了白宮的新主人之後,還沒有來得及回味自己的慷慨陳詞,麻煩就已經找上門來。這個麻煩正是最讓他頭疼的兩件事情——國際收支和美元問題。
針對美元問題,老肯尼迪曾經告訴兒子,貨幣的強大對於一個政府的成功是至關重要的。從後來肯尼迪的行動來看,老肯尼迪的這句話奏效了。剛上台,肯尼迪就把維護國際收支平衡以及確保美元的穩定作為首先考慮的事情。
他不僅要解決黃金危機所帶來的問題,而且還下決心為美國打造強大的美元“航母”。當然,口號和信念都是虛無的,隻有真正有效的行動才能讓美元走出困境。而對於肯尼迪來說,執行力從來就不是問題。
肯尼迪政府反應很快,他開始遴選合適的人才來應對這場危機。而財政部部長狄龍和財政部國際事務的負責人魯薩都是金融領域的專家,對於貨幣體係的管理與控製也都十分熟悉,他們成了肯尼迪的得力助手。狄龍曾經在本家族投資的銀行中擔任過主席,而魯薩則曾經在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工作過15年。這兩個人可謂誌同道合,他們有一個共同信念,那就是維持現有體製給美國帶來的好處。很顯然,隻有維持35美元的平價和固定彙率,才能讓美元的地位保持下去,而這樣也能使美國持續享有更多的好處。
當時的經濟學家特裏芬和狄龍、魯薩都是固定彙率擁護者,然而不同的是,特裏芬看到了黃金危機的根本原因。1960年,特裏芬在《黃金與美元危機》中就曾指出布雷頓森林體係的缺陷,他認為黃金定價會影響美國國際收支狀況,如果美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美元的信心就會受損,而如果美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則會導致國際儲備不足。特裏芬看到了黃金和美元問題的關鍵所在,並且提出了新的儲備資產建議,但是他的建議在黃金危機之初並沒有得到重視。
魯薩主張調動其他貨幣的力量從外圍支持美元,並通過構建美元內外防禦圈的方式來維持美元的平價。1960年11月,美國聯合比利時、英國、法國、意大利、荷蘭、瑞士、德國等國家一起平抑金價,八國在倫敦市場上賣出黃金,並成立了黃金總庫,防止黃金價格上升。同時美國還通過向基金組織借款來支持美元,在美國的“努力”下,貨幣基金組織的借款對美國總是生效。事實上,這一交易的內幕是有10個國家為基金組織提供資金的來源,而基金組織總是為美國打開方便之門。通過這些外圍支援的策略,黃金危機得到了暫時的緩解。
但是由於缺乏對國際儲備不足問題的認識,這種外圍支援讓美國的債務激增,美元已經開始成為空頭支票。狄龍和魯薩並沒有接受特裏芬關於創立新的儲備資產方案的建議,與此同時,法國於1963和1964年提出的綜合儲備單位方案也沒有得到重視。
1964年約翰遜入主白宮,他任命福勒為財政部部長,直到此時,國際儲備的問題才得到了重視。福勒雖然對貨幣金融不算精通,卻有良好的政治嗅覺以及談判能力,尤為重要的是他非常重視特裏芬的建議。
1964年,美國的債務總值已經遠遠超過國內的黃金儲備,但是美國還是繼續不停運轉著“印鈔機”,為世界提供著空頭支票。雖然此時美元還沒有與黃金脫鉤,但是美元已經開始極力地掙脫黃金的束縛。這時,歐洲各國已經成為新的順差國,然而美國卻可以通過印製鈔票來輕鬆地支付國際收支上的逆差。歐洲各國對美國所享有的特權感到不滿,他們想給美國人一點教訓。
要教訓美國,就必須從美國的弱點入手,顯然歐洲各國看到了這個弱點。
法國是第一個發難者。1965年,法國在一個月之內就將3500萬美元兌換成了黃金,而且他們還準備將收支順差中的新美元全部兌換成黃金。顯然,這對於美國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與此同時,戴高樂總統譴責美國依靠印鈔票來平衡國際逆差,認為現有體係賦予美國太多的“特權”,並主張恢複金本位製度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製度。在金本位製下,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幹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彙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來決定。。隨後,各國相繼而起,一時間,針對美元的聲討之聲難以平息,美元與黃金之間不對等的矛盾暴露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