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特立獨行潘光旦(2 / 2)

解放後,國家民委把研究土家族是不是單一民族的任務交給在中央民族學院任教的潘光旦。潘光旦想進行實地調查,上級領導考慮到他行動不便並未同意。潘光旦隻好通讀史籍,博覽方誌,深入研究,寫出了《湘西北的“土家”與古代的巴人》一文,初步確認土家族是一個單一的民族。為了檢驗結論,潘光旦趁一機會去了兩湖,在鳳凰、恩施等地實地調查。土家人居住的地區到處是崇山峻嶺,在崎嶇山路中跋涉,對一個身體健全的人來說都非常艱苦,潘光旦卻毫無怨言。他架著一副高度近視的眼鏡,拄著拐杖,曆時65天,走訪了18個縣市,行程1.4萬公裏,作了幾十次個人訪談,廣泛收集各種資料。中央有關部門根據潘光旦的報告,正式確認土家族是一個單一民族。

獨持己見 直來直去

生活中的潘光旦具備“溫、良、恭、儉、讓”等諸多傳統美德,但他不會畏首畏尾,不會明哲保身,不會趨利避害。該講的話他敢講,想做的事他就做,他的分寸感與世俗的分寸感並不是針針吻合。甚至可以說,潘光旦是個性情中人。

1921年,清華辛酉級和壬戌級學生支持京城八校教員索薪,舉行“同情罷考”,潘光旦便是一個積極分子。事後,清華校方勒令罷考學生一律上交“悔過書”,別人屈服了,潘光旦卻堅決不寫,寧願為此喪失出洋留學的機會。

在光華學校教書時,潘光旦的同事羅隆基因在校外發表言論過多,學校當局要撤去羅的職務。潘光旦對此極為不滿,強烈抗議光華大學校長的擅權恣肆,並憤然辭去了文學院院長的職務。

在國民黨最腐敗的時代,潘光旦也嚴守自己的道德底線。他愛校如家,不徇私情。一次,安徽省主席劉鎮華寫信給潘光旦,想讓兩個兒子到清華旁聽。潘光旦婉拒:“承劉主席看得起,但清華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為它按規章製度辦事,如果把這點給破了,清華不是也不值錢了嗎?”14年後,潘光旦又接到同類托請。時任最高法院院長的沈鈞儒,轉托高教會對清華指令辦理其孫旁聽事宜,潘光旦認為這是“違例之舉”,“於法絕對不妥”,並細數種種“不利”。其實,當時潘光旦已經不負責清華教務,但他還是一如既往地維護清華的製度,並且說服當事人,也不顧慮因此開罪於人。

當朝權貴孔祥熙自稱為孔子第七十五代孫。這位炙手可熱的政客希望潘光旦能夠撰文幫他證明,至於潤筆費,自然用“豐厚”二字形容也決不為過。潘光旦的答複卻是沒有留任何回旋餘地:“山西沒有一家是孔仲尼的後人。”要想潘光旦在專業範圍內公然撒謊,門都沒有。還有一例,更可佐證。1943年,潘光旦在新著《自由之路》中指責蔣介石的《中國之命運》把真自由與假自由剛好弄顛倒了,希望再版時予以更正,這樣,“真假可以劃分得更清楚,黑白可以表現得更分明”。對政治人物、“最高領導”大膽臧否,獨抒己見,文人節操,書生意氣,是那些犬儒沒法比的。

潘光旦的嘴上常叼一支竹根大煙鬥,鬥腹上的銘文是:“形似龍,氣如虹;德能容,智於通。”這十二字,是潘光旦的自勉,也是他為人的傳神寫照!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