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裂變型創業的紮根研究結論(2 / 3)

雖然一些研究認為裂變創業企業成長的整體績效要高於非裂變創業企業,實際上,裂變創業企業的成長績效也是有差異的,既有得益於裂變創業優勢快速成長的企業,也有創建不久很快夭折的企業。正如企業成長的影響因素紛繁複雜一樣,裂變創業企業也受到多個因素的驅動,這些因素會在不同時期發揮不同的作用,而且因素之間也會存在各種內在聯係。於是,從影響因素層麵對裂變創業企業加以分類會顯得很複雜。即便如此,根據第二節的分析,以及通過譯碼分析得出的三個核心範疇,我們覺得還是可以從裂變前後的關聯度和資源狀況兩個維度將“裂變型創業”分為四種類型。

從關聯和資源兩個維度可以將“裂變型創業”分為快速成長型裂變創業、緩慢成長型裂變創業、衰退成長型裂變創業和維持成長型裂變創業。本書認為,關聯度和資源度的關係表現為:關聯度本質上是各類資源的關聯,但不同產業關鍵資源的差異性導致相似的資源並不一定產生等同的關聯;資源度體現為一種資源基礎,是一種靜態標準而非關聯度式的前後比照,資源度的增強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補足關聯度的鬆散。因此,如果裂變創業企業裂變前後的資源關聯度較高,同時資源具有明顯優勢,且能夠有效地利用戰略機遇迅速轉移和運用這種優勢,那麼新創企業就會創造較好的成長績效,至少短期內可能會達到此目標,這是快速成長型裂變創業企業的典型特征。與之相反,關聯度低、資源優勢弱的新創企業成長失敗的可能性較大。而欠缺關聯或者欠缺資源的裂變創業則會卡在中間。

四、裂變型創業的路徑依賴與互賴

裂變創業者的成長路徑體現為“路徑依賴”特征,而裂變創業團隊的組建和管理具有高度的“資源互賴”性。路徑依賴最早是由生物學家用以描述生物演進路徑的。生物學家在研究物種進化時發現:物種進化一方麵決定於基因的隨機突變和外部環境,另一方麵決定於基因本身存在的等級係列控製。所以,物種進化時,偶然性隨機因素啟動基因等級序列控製機製,使物種進化產生各式各樣的路徑,並且這些路徑互不重合、互不幹擾。在經濟學領域,“路徑依賴”首先被用來描述技術變遷過程中的自我積累、自我強化性質,即指新技術的采用往往具有收益遞增性質。具體來說,由於某種原因,首先發展起來的技術常常憑借其先占優勢,利用巨大規模促成的單位成本降低,利用普遍流行導致的學習效應和許多行為者采取相同技術產生的協調效應,致使它在市場上流行起來,從而實現自我增強的良性循環。相反,一種品質更為優良的技術卻可能因遲緩一步,而沒有獲得足夠的跟隨者,從而陷入惡性循環,甚至“鎖定”(lock-in)在某種被動狀態而無從解脫。

所謂“路徑依賴”是指具有正反饋機製的體係一旦在外部偶然性事件的影響下被係統所采納,便會沿著一定的路徑發展演進,很難為其他潛在的甚至更優的體係所替代(劉元春,1999)。“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可能的選擇”。諾斯認為,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沿著既定的路徑,經濟和政治製度的變化可能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迅速優化;也可能順著原來錯誤路徑往下滑,甚至被“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的狀態下而導致停滯”。

實施裂變創業行為的創業者,必然具有兩個以上企業的工作經曆。因此,創業者個體成長所具有的路徑依賴效應,不但在某一企業內部,而且在裂變後創建新企業的過程中,也會有充分表現:創業者極大地依賴於前期的經驗、技能和知識。一方麵,創業者實施裂變創業,依賴於母體企業某種形式的支持,這種支持可能表現為資源積累、能力培養,或者是信息提供等;另一方麵,創業者在新創企業的戰略、策略行為,極大地受到以往經驗的影響,這種影響一般表現為:創業者過去實施的成功的戰略戰術,會激發創業者繼續實施並形成此類偏好的情緒,而成功的曆史往往能增加創業者的信心,以及新創企業運營的績效;相反,過去失敗的教訓或經驗,往往會束縛創業者的手腳,創業者缺乏打破局麵的魄力和勇氣,從而出現失敗引致更多失敗這種具有“馬太效應”的惡性循環。

資源互賴理論乃源自於開放係統觀點,即是組織屬於一種開放係統,其結構、功能與命運受到環境極大的限製(Scott,1993),任何組織都不是孤立的,它需要從環境中引入大部分其所需的能量與資源(Froelich,1999)。當一方必須依靠維係雙方的關係來完成某一目標時,依賴就會產生(Frazier et al。,1989),依賴者重視雙方在合作上有關技術或資源的貢獻,以及重視且認知到合作的關係是無法被取代的(Smith&Barclay,1999)。

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所有的創業都是以團隊或群體的形式進行的。隻是這種形式各有不同:有的是比較緊密的團隊形式,有的是比較鬆散的團隊形式,有的團隊規模大一些,有的小些,有的團隊層次明顯一些,有的團隊要顯得扁平一些,有些團隊領導權力很大,有的團隊領導權力相對要小得多。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創業活動越來越多的基於一個創業團隊而非一個單獨的創業個體展開(Gartner et al,1994)。Watson等(1995)的一項研究表明,創業團隊成員間的人際關係和人際互動會影響群體對創業團隊成功可能性的知覺。

對於裂變型創業而言,會出現兩種不同的團隊組建情況:一種是核心創業者裂變離職時,從母體企業帶出或者轉移出一支創業團隊,此團隊的結構同質性高,合作曆史較長;另一種是核心創業者沒有有效轉移母體企業人力資本,而是在新企業創建中以及創建後,不斷地從外界吸納相關人員加入組織,此種團隊的結構同質性低,合作曆史較短。同質性高,合作曆史長的裂變創業團隊,能夠創造更好的企業績效。而從母體企業吸納具有這種特性的人力資本,需要核心創業者的魅力和能力。隻有追隨者極大地依賴於裂變創業者,他們才會離職參與創業行為,也隻有這樣,創業者才能夠吸引、吸附那些真正有競爭力的、源自母體企業的優秀人才。因此,“裂變型創業”的創業者組建的團隊具有相互依賴性:追隨者基於創業者的核心作用而凝聚,創業者基於追隨者的支持而成長;創業者和其他團隊成員之間的依賴狀況,會通過團隊的穩定性、執行力和默契程度等影響創業績效。

五、裂變型創業企業的成長特征

有些學者認為,資源、知識密集型的企業常常充當了創業企業孵化器的角色,更容易裂變出新企業(Burton,2002),而且,裂變型創業企業與母體企業在資源特別是異質性資源上存在繼承關係,這種繼承與新創企業的競爭力密切相關(Phillips,2002)。還有的研究表明,與非裂變型創業企業相比,裂變型創業企業有著更強的市場生存能力和競爭力(Cierickx&Cool,1989)。為了驗證這些研究結論,國內學者張書軍、李新春等(2005)開展了針對深圳華為公司孵化的新創企業的個案研究,並基本驗證了以下假設命題:資源稟賦程度高的母體企業更有利於裂變創業的成功,也更有可能發生裂變行為;資源結構化程度低的母體企業容易發生裂變創業;掌握母體企業戰略資源的高層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裂變創業的可能性更大;裂變型創業企業對母體企業資源特別是異質性資源的繼承/轉移水平與競爭力之間有著正向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