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的軟實力建設:不一樣的崛起
看拉美
作者:周誌偉
20世紀90年代初,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自此也開啟了“軟實力”研究與應用的潮流。從定義來看,“軟實力”是指一國通過吸引和說服別國服從其目標從而使自己得到想要東西的能力,它是一種具有指示性、吸引性和模仿性的力量。根據約瑟夫·奈的分析,“軟實力”可以分為國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認同的程度和參與國際機構的程度等,而實力則主要源自文化(在其能發揮魅力的地方)、政治價值觀(無論在國內外都能付諸實踐)和外交政策(當其被視為合法,並具有道德權威時)。在過去十年間,伴隨著新興國家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及其與發達國家差距的不斷接近,“軟實力”在新興國家崛起評估體係中得到更高的關注,而“軟實力”建設也被這些國家提升至戰略層麵。
2012年4月,約瑟夫·奈在點評巴西時指出:巴西是很自然地發揮著其軟實力,如果觀察巴西文化及其影響,你就會發現這個國家的形象本身就是積極的,即便是在近期經濟成就取得之前就是如此。或許這與足球有著很大關係,但實際上在於巴西在其他國家頗感棘手的問題上(如種族問題)發揮著引領作用。或者可以說,巴西是具有包容性價值觀的代表。無獨有偶,安永與莫斯科斯科沃新興市場研究院在2012年春季聯合發布的《快速成長市場軟實力指數》著重指出,巴西是一個“上行”的國家,2005—2010年,巴西是新興國家中軟實力提升最快的國家,從2005年在“新興國家軟實力排名”中的第16位升至第4位。而在英國《單片眼鏡》(Monocle)雜誌主辦的“全球軟實力測評報告”中,巴西在全球軟實力排名從2011年的第21位升至2012年的第17位,2013年排名第19位,成為排名位次最高的“金磚國家”。盡管不同的考評體係得出的結論不盡一致,但巴西的國際形象在過去十多年時間裏的確給世人留下了“華麗轉身”的印象,闡釋出了不一樣的國家崛起。
巴西文化:
高度包容的多樣性
巴西堪稱是一個世界民族的大熔爐,同時也可以稱得上是民族融合的典範。從曆史發展來看,葡萄牙殖民者、印第安人和非洲奴隸是構成巴西文化的三大要素,而幾次大規模海外移民的引進進一步豐富了巴西文化的要素。經過長時間的曆史融彙和沉澱,巴西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性。
這種文化多樣性的難能之處在於高度的相互包容,這種包容性首先體現在血統的融彙上。在巴西,人口的地域分布具有很強的民族特性。比如在東北部地區,受殖民時期奴隸貿易集散的影響,這裏具有非常濃厚的黑非洲特色,從飲食到衣著,從音樂舞蹈到宗教建築,無不折射出黑非洲文化在東北部文化中的核心作用。在巴西南部,因地理氣候的緣故,西班牙、意大利、德國、波蘭等歐洲移民多選居於此,從而造就了極具歐洲特色的南部文化,該地區很多城市的名字甚至直接援用歐洲地名,比如南裏約格朗德州的“新南羅馬”、“新漢堡”等等。巴西經濟和文化中心的東南部則是巴西種族融合程度最高的地區,尤其是在人口最集中的聖保羅、裏約熱內盧這兩個國際性大都市,當地民眾的膚色幾乎囊括了從白到黑的各個色調,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成為整個巴西的縮影。正因為如此,巴西的種族劃分標準完全不同於美國的“滴血法則”,而是根據膚色的深淺程度,因為絕大多數巴西人或多或少存在白種、黑種、印第安等血統。這種劃分標準甚至可能產生“子女因膚色深淺與其父母不屬於同一種族”的情況。另外,巴西存在諸多介乎於白種和黑種之間的種族名稱,如帕爾多(Pardo)、穆拉托(Mulato)和莫雷諾(Moreno),而事實上,這一種族才是巴西真正的主體和核心。
種族的多樣性在巴西並未造成種族關係的複雜化,自獨立以來的將近二百年時間裏,巴西從未發生過嚴重的種族衝突。相反,這種移民文化使各民族、種族之間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並且形成了“英雄不問出處”的社會和諧氛圍。巴西因此成為國際上公認的種族融合的典範國家,巴西著名的社會學家吉爾貝托·弗雷雷(Gilberto Freyre)就曾表示,巴西是一個種族高度民主化的國家,完全稱得上是“種族天堂”。甚至可以說,世界絕大多數民族均可以從巴西找到貼近自己的文化元素,這些元素或是形體膚色上的類似,或是語言、風俗傳統上的接近。
更為重要的是,種族的高度融合造就具有獨特魅力的巴西文化。從文化的表現形式上來看,巴西的傳統文化標簽,比如桑巴、狂歡節、波薩諾瓦(Bossa Nova)、卡波埃拉(Capoeira),無不體現出了巴西文化多源性的特征。隨著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巴西文化不僅成功走出南美一隅,並且使世人了解到了巴西更多的文化名片,比如有著“建築界的畢加索”之稱的奧斯卡·尼邁耶、被譽為“世界第一美女”的國際超模吉賽爾·邦臣、憑借“If I Catch You”成功打榜Billboard Hot 100的民謠歌手米歇爾·特洛以及風靡歐美樂壇的巴西小天王古斯塔沃·利馬、以《中央車站》和《精英部隊》為代表的巴西電影、創辦於1985年並成功走進歐洲的全球音樂盛典之一的“裏約搖滾音樂節(Rock in Rio)”、體現巴西黑非洲文化元素的Back2Back節、世界五大時裝周之一的聖保羅時裝周等等。正如約瑟夫·奈所言,通過這些形式,巴西文化向世界傳遞出多元且開放的積極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