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厭倦了城市的嘈雜,也許是疲憊於生活的忙碌,我喜歡獨處已經很久。
常常獨處一室,把喧鬧隔開。泡上一杯綠茶,打開一卷詩詞,或輕聲地誦讀,或默默地沉思。讀著那些長長短短的句子,將千年神韻在心中吟唱,那一幕幕煙雨斜陽、曉風殘月便在眼前再現。我似乎也正憑欄凝眸,望大江東去,暮靄蒼茫;立柳岸清秋,念庭院深深,細雨蒙蒙。在亦真亦幻的情境之中,生出了許多的感慨,如與古人對酌,傷其神、憂其思、念其情。於是乎,他即我、我即他,我也傷春懷遠、感離愁別怨、歎人間如夢了。似怡然心會,常常也跟著寫下幾句平仄險韻。然而在短暫的欣喜之後,總是會陷入莫名的憂傷,整日鬱鬱寡歡,難以釋懷。
我知道這一縷憂傷,它已跟隨了我多年。就像我的影子,無論是在日光下,還是在月光或燈光下,它始終存在著,跟隨著我。隻要我一回頭就會看見,甚至不回頭也能感知。慢慢地,我習慣了它的存在,認可了它的存在,甚至於依戀著它的存在。
我很喜歡獨自在細雨中漫步,甚至是徘徊。任由細細的雨絲飛沾在我的手上、臉上、眉間,感覺絲絲清涼、滴滴穌潤。不由得就想閉上眼,佇立著,靜靜地聆聽、默默地感受。想起在鄉下老家時,細雨下在田野裏、池塘裏的聲音,是那麼輕柔、平和,細致、綿密,似乎有誰在輕輕低訴。世界好像都停止了運轉,隻有這天籟之音包圍著。聽雨,心會靜得十分地純粹!
雨的世界也是靈動的,輕柔的雨能慰籍疲憊的身軀,安撫寂寥的心緒。循著雨聲,我也能聽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很多很多。而我寂寞濕潤的心頓時又會被那憂傷環繞,像無邊的雨霧,靜靜地蔓延……
我喜歡自然的很多東西,不論是晴空的明媚,還是陰雨的韻味,不論是月夜的朦朧,還是雨夜的呢噥,哪怕是一莖草一片葉、一朵白雲一縷霞光,我都非常喜歡甚至迷戀。特別地,當一輪滿月靜靜地懸掛夜空,無論夜多麼深,我都會倚欄而沉默。無盡的夜空、千年的皓月,我似乎與古人相望、與曆史相對,似乎與青春敘舊、與人生暢談,又似乎什麼也沒想,隻是陶醉於月夜的清柔、靜美。不知覺中,露涼燈滅,似冰肌玉骨,羽化而登仙。這,好像是一個久遠的約定。這樣的約會,盡管會讓我心潮起伏、無法入睡,但隻有這時,我才能見到原本的它們、原本的美。
這些自然的存在,無比靜默、優美!它們不因世界的喧鬧而改變,它們好像遊離在塵世之外,似乎與現實無關。但是它們總能深深地打動我,扣開我的心扉,撥動我最敏感的心弦。憂傷,如風拂弦鳴。
所以,我的憂傷之於我,忽遠忽近、若即若離,又如影隨形、從來也不曾遠離。它總在時空的一隅,在某些細微之處,像冰一樣凝結著,等待我靠近時感知它的涼意。而有時,它又像潮水一般浩蕩、奔湧,待我進入時把我淹沒。
細想,我的憂傷是與生俱來的,是這世間本來就存在的。其實,它並不隻是我的,而是我們的,是民族的,是生命的憂傷。隻不過,人們在幸福的時候遺忘了,在平淡的時候忽略了,在傷感的時候麻木了。而我卻因為懷有細致而敏感的心思,時常會遇到,時常會想起。
自古以來,憂傷經久不絕,留下了無數千古絕唱。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白衣卿相柳永,以一曲“雨霖鈴”淋漓盡致地渲染了人間離別的淒婉和悲傷。我今讀之,除了讚歎其絕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藝術,憂傷也早已蝕懷。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大文豪蘇東坡用一首空前絕後的“水調歌頭”,闡釋了人間悲歡離合,如月之圓缺一般無奈,望月傷懷之餘,他也唯有寄語,祝願天涯共此時了。而那首“赤壁懷古”中,“大江東去、江山如畫、人間如夢”,不也正是一位智者對曆史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並由此而生的憂傷嗎!
民族英雄嶽飛的“滿江紅”,乃氣壯山河、光照日月的傳世名作,極盡宣泄地表達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慨!可是,怒發衝冠之後,“憑欄處、瀟瀟雨歇。”我卻讀出了他被迫退兵的無限悲憤和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