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個農民的致富三步曲(1 / 1)

一個農民的致富三步曲

創業步履

作者:明澤

提起郭正明,方圓上百裏的村民都說,這個人真有兩下子。他從一個走村串戶踩縫紉機的“手藝人”起家,如今發展成為一個開著小轎車,擁有自來水廠、酒樓等多家經濟實體的農民企業家。辦時裝來料加工贏得創業第一桶金

1980年,17歲的郭正明高中畢業後沒能考上大學,回到了生他養他的故鄉。父母為他今後的生計安排頗費了一番思量: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天生就不是塊作田的料,要謀生該讓他去幹什麼?思來想去,父母決定讓他去學徒做裁縫,因為幹這活兒輕,都是一些“手頭功夫”。郭正明深深體會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拜師學藝格外刻苦耐心。為盡快學到一手裁剪縫紉技術,白天他跟隨師傅走村串戶學做裁縫手藝,晚上找來廢舊書報裁裁剪剪、縫縫補補。一晃三年過去了,郭正明“出師”了。因為他文化程度較高、悟性好,學徒時又格外用功,經他裁剪縫製出來的衣褲,不僅布料算得精準,而且款式新穎,找他做衣服的“東家”越來越多,郭正明很快成了小有名氣的“裁縫師傅”。

1985年,郭正明在萬隆圩租下了萬隆村村部禮堂,辦起了明星時裝來料加工店。第二年,他為滿足南下打工群體學技求職的需求,又辦起了服裝裁剪縫製短期培訓班,培訓時間兩個月,隨到隨學。準確的定位,使他的生意頗為火爆,鄰近的小河、正平及廣。東南雄界址、坪田的青年紛至遝來參加培訓。一時間,郭正明的明星時裝來料加工店成了鄰近鄉親的職前培訓中心。他也由此掘得了創業路上的第一桶金:1986年至1991年,短短5年間,他先後培訓了1000餘名南下求職青年,有很多人南下廣東成為了製衣廠的業務骨幹,有的當了“指導工”(班組長),有的當上了車間主任,郭正明自己的收入加上來料加工收入也累計達到了5萬餘元。

勇敢挑戰自我改行成了酒樓老板

1991年,郭正明拿出做裁縫和舉辦服裝裁剪培訓班賺來的錢,在萬隆圩上蓋起了占地100餘平方米的兩層小洋樓。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卻是,住上小洋樓後,他卻徹底放棄了幹裁縫和舉辦服裝培訓班這一行。1993年,郭正明辦了新居喬遷之喜的宴席之後,明星時裝來料加工店的牌子換成了明星酒樓。遠近鄉親和親朋好友都好生納悶:做服裝、舉辦培訓班,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了卻突然改行,真不知他吃錯了哪門子藥。而郭正明卻有他自己獨到的看法:改革開放幾年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人們的穿著打扮也改變了不少,自己剪布請師傅做服裝的人越來越少,商場店鋪來自全國各地紅紅綠綠款式新穎多樣的服裝越來越多,村民們衣著打扮的選擇也越來越寬,做裁縫這一行當要保住往日紅紅火火的輝煌越來越難。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憑著自己炒的一手好菜,以及自己做裁縫手藝時吃過百家飯,結識的人多,在圩上辦個飲食店準有出路。

1993年,他又投資了3萬餘元,在酒樓大興土木(裝修)的同時,購買了彩電、VCB搞起了卡拉OK,並安裝了空調設立了包廂雅座。酒樓環境的改善,使他的飲食生意越做越紅火。食客的增多,不僅為他帶來了不菲的收入,也為他帶來了不少致富的信息。在經營酒店的同時,每年他都要為萬隆鄉親銷售生薑、生豬等成百上千噸農產品,使他在販銷農產品中也獲益不少。

辦起自來水廠惠澤鄰裏鄉親

風風火火經營酒樓幾年,有一件事卻讓郭正明感到分外頭痛:萬隆圩飲用水資源缺乏,在大旱之年逢上生意好時的圩日,自家水井裏的水不夠用,常要請人到1公裏外的地方去挑山泉水。他常想:要是萬隆圩能像縣城那樣有自來水廠,要用水一擰水龍頭,水就嘩啦嘩啦流出那該多好。1999年,萬隆鄉黨委、鄉政府提出要用市場運作的理念來興辦社會公益事業,包括建自來水廠,隻要在確保水質安全性符合標準和價格適度的前提下,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鼓勵有實力的人投資興辦。郭正明瞄準這一商機,曆時半年實地勘察調研,先後動員了3位生意場上的朋友一起於2000年投資了36萬餘元,在距萬隆圩1公裏外的高山上圍池築壩引山泉架水管,辦起了一個日供水量達300噸的自來水廠。

自來水廠剛創辦就發展了400多用戶,隨著自來水廠服務質量的提升,用戶逐漸擴大到了圩鎮周邊的村莊,總計達600餘戶。郭正明在做大做強自來水廠的同時,目光看得更遠,在經營酒樓、水廠之餘,他抽出時間同本鄉鎮一些泥瓦匠一起參加縣鄉舉辦的新農村建設建築工匠培訓班,當起了村民建房、改廁、搗路的“包工”。為做到經營酒樓、水廠以及監督工地施工三不誤,郭正明於去年底購買了一輛北京“現代”轎車,在酒樓、水廠、工地往來穿梭,當起了人人稱羨的、開著小轎車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