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相關性原則。
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做出評價或者預測。會計的主要目標就是向有關各方提供對其決策有用的信息。如果提供的信息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沒有什麼作用,不能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就不具有相關性。
(3)明晰性原則。
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根據明晰性的要求,會計記錄應當清晰,賬戶對應關係應當明確,文字摘要清楚,數字金額準確,以便會計信息使用者能準確完整地把握信息的內容,更好地加以利用。
(4)可比性原則。
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具有可比性。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在附注中說明。不同企業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
(5)實質重於形式原則。
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在某些情況下,經濟業務的實質與其法律形式可能脫節,為此,會計人員應當根據經濟業務的實質來選擇會計政策,而不能拘泥於其法律形式。
(6)重要性原則。
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對於重要的交易或事項,應當單獨、詳細反映;對於不具重要性、不會導致投資者等有關各方決策失誤或誤解的交易或事項,可以合並、粗略反映,以節省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
(7)謹慎性原則。
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也就是說在資產計價及損益確定時,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法或金額可供選擇時,應選擇使本期淨資產和利潤較低的方法或金額。
(8)及時性原則。
企業對於已經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後。
,
魔法定位:怎樣明晰職業定位?
怎樣明晰職業定位?
據生活時報報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人才教授指出,職業定位可以分為以下五類:
1.技術型
持有這類職業定位的人出於自身個性與愛好考慮,往往並不願意從事管理工作,而是願意在自己所處的專業技術領域發展。在我國過去不培養專業經理的時候,經常將技術拔尖的科技人員提拔到領導崗位,但他們本人往往並不喜歡這個工作,更希望能繼續研究自己的專業。
2.管理型
這類人有強烈的願望去做管理人員,同時經驗也告訴他們自己有能力達到高層領導職位,因此他們將職業目標定為有相當大職責的管理崗位。成為高層經理需要的能力包括三方麵:一是分析能力,在信息不充分或情況不確定時,判斷、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人際能力,影響、監督、領導、應對與控製各級人員的能力;三是情緒控製力,有能力在麵對危急事件時,不沮喪、不氣餒,並且有能力承擔重大的責任,而不被其壓垮。
3.創造型
這類人需要建立完全屬於自己的東西,或是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產品或工藝,或是自己的公司,或是能反映個人成就的私人財產。他們認為隻有這些實實在在的事物才能體現自己的才幹。
4.自由獨立型
有些人更喜歡獨來獨往,不願像在大公司裏那樣彼此依賴,很多有這種職業定位的人同時也有相當高的技術型職業定位。但是他們不同於那些簡單技術型定位的人,他們並不願意在組織中發展,而是寧願做一名谘詢人員,或是獨立從業,或是與他人合夥開業。其他自由獨立型的人往往會成為自由撰稿人,或是開一家小的零售店。
5.安全型
有些人最關心的是職業的長期穩定性與安全性,他們為了安定的工作、可觀的收入、優越的福利與養老製度等付出努力。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的人都選擇這種職業定位,很多情況下,這是由於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而並不完全是本人的意願。相信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將不再被迫選擇這類型。
為了更好地明確自己的職業定位,可以嚐試以下方法:首先拿出一張紙,仔細思考以下問題,並將要點記錄在紙上:
(1)你在中學、大學時投入最多精力的分別是哪些方麵?
(2)你畢業後第一個工作是什麼,你希望從中獲取什麼?
(3)你開始工作時的長期目標是什麼,有無改變,為什麼?
(4)你後來換過工作沒有,為什麼?
(5)工作中哪些情況下你最喜歡,最不喜歡?
(6)你是否回絕過調動或提升,為什麼?
然後根據上麵5類職業定位的解釋,確定你的主導職業定位。
正如許多分類一樣,以上的分類也無好壞之分,之所以將其提出是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認識自己,並據此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業生涯,設定切實可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