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享樂與幸福體驗
新視點
作者:高娟
當今社會物質的極大豐富使人們把個人和家庭生活的幸福長久地寄托向外部物質世界,人們普遍認為生活條件優越了就會獲得幸福。於是,人們通過個人努力去尋求功名利祿,卻經常身陷繁忙、苦不堪言;閑暇時則寄情於物質享受,卻在結束後倍感迷茫。大家熱衷在微博、微信的朋友圈裏曬出自己的衣食住行、品質生活,博得了朋友、網友的羨慕。可如果有一天,你不慎走進身邊某個人的生活,就會發現表麵光鮮的生活中處處充斥著不如意,就像張愛玲說的,“生活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麵爬滿了虱子”。
其實,關於物質生活和幸福的關係,心理學家早已給出了答案。一項著名研究對40個國家中人們的生活滿意度進行了調查,發現一旦人均年收入超過8000美元,金錢和人們幸福生活的相關就消失了。也就是說,人們幸福的程度並不會永遠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而提高。那是不是說“努力”與“享樂”與幸福無關呢?我們應該如何“努力”、如何“享樂”才能創造幸福生活呢?
蜥蜴的捕獵優勢和美德
毫無疑問,人可以通過努力來創造物質財富,提高生活條件,但努力的關鍵在於要通過發揮自身優勢來獲得滿意感。
積極心理學之父賽利格曼教授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的老師傑恩斯教授在實驗室裏養了一隻珍貴的亞馬遜蜥蜴作寵物,可是無論怎樣精心喂食,這隻蜥蜴都不肯吃東西。一連幾星期,蜥蜴消瘦下去,幾乎快要餓死了。有一天中午,傑恩斯教授帶了一個火腿三明治當午餐,他分給蜥蜴一塊,蜥蜴並沒有表現出吃的欲望來。傑恩斯教授很失望,但很快投入了工作,幾乎忘記了三明治,期間還把一張報紙蓋在了三明治上。讓他驚訝的是,當蜥蜴看到報紙將三明治蓋了起來,立刻匍匐前進、跳上去將報紙撕碎,一口就把麵包吞了下去。在進化過程中,蜥蜴已經形成了必須潛行攻擊、撕碎食物後再進食的生物本能,如果它不能這樣做,就沒有進食的胃口。 這是蜥蜴的優勢和美德,可以幫助它捕獲新鮮的獵物,避免食用腐敗變質的食物。因此,蜥蜴沒有幸福的捷徑,必須通過發揮自身的捕獵優勢才能獲得美食並繼續生存。
與蜥蜴相比, 在千萬年的進化中,人類的大腦被環境塑造,形成了非常複雜、精致的心理和行為。我們不用一定要發揮自己的優勢、付出努力,就能獲得生理上的快樂。比如,我們可以通過花錢消費來享受現成的美食,可以看搞笑的喜劇來獲得暫時的歡樂,可以通過去美容院做按摩來放鬆,可以到名山古刹旅遊來欣賞美景、放飛心靈……
但是,通過上述方式獲得的快樂是身體感官上的,是情緒性的。這種快樂當然可以增加我們的幸福感,但這種幸福感是暫時的,會隨著所做事情的結束而結束,並不長久。比如,你看了一場好看的電影,但這件事帶來的快樂最多延續到你從電影院回到家,等第二天早晨,生活又陷入了常態,不會因為一場電影而發生改變。同時,這種快樂還很容易習慣化,同樣的一款美食,我們不會每次吃的時候都產生第一次品嚐時的驚喜和快樂。可見,及時行樂不能帶來長久的幸福感,隻能帶來短暫的快樂和愉悅。
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美德帶來的感受與花錢消費的享樂截然不同。當我們正在讀一本艱深的巨著、寫作一篇科學論文、在球場上奮力拚搏、在商業談判中絞盡腦汁或者通過努力幫助了一個陌生人時,會是什麼感受?社會學教授希斯讚特米哈伊在調查中發現,當人們做這些事情時,不會有愉悅的情緒,隻是完全投入其中不受打擾,並由此產生一種滿意感。
他訪談了幾千名來自世界各地、各個年齡段的人,請人們描述帶給自己最大滿意感的事情是什麼。結果顯示,無論大家描述的事情有何不同,也無論被訪者從事何種職業,帶給人們滿意的事情都具有如下特點:具有挑戰性且需要技術、注意力集中、目標明確、有即時反饋、控製感、忘我和時間停止,希斯讚特米哈伊將這些特點帶來的心理感受命名為“心流”。“心流”中並不包含快樂,但這種心理體驗使得我們的心理獲得了成長,增加了我們的心理資本。這就好比一群登山者曆經暴風雪的阻礙和嚴寒的考驗,挑戰了體能極限登上珠穆朗瑪峰,雖然攀登的過程艱辛無比,但帶給登山者的意誌力的提升、自信心的增強不會隨著登山的結束而結束,而是會成為終身受用的心理財富,此時我們的身體不會感到愉悅,但心靈卻充實無比。
希斯讚特米哈伊在研究中還發現,一些被訪者常常能體驗“心流”,而另外一些人則不能。為了明確描述這種不同,他分別追蹤了250名高“心流”和低“心流”的青少年,發現高“心流”的孩子都發展了自己的愛好,他們經常運動、花大量時間學習新知識,而低“心流”的孩子則大多是在外麵閑逛並花大量的時間看電視。後續的研究發現,高“心流”的孩子不僅成年後上大學的比率遠遠高於低“心流”的孩子,而且他們的人際關係更好,成年後的生活也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