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動國家審計署的小人物
關注
作者:楊健鴻 林目飛
“老實”的被舉報人
彝良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每年國家為了解決民生、民利問題,都劃撥了大量的扶貧資金。2012年9月7日,彝良縣發生了5.7級地震,震中就在該縣洛澤河鎮。地震發生後,國家和社會各界投入了大量的扶貧救災資金,作為重災區,洛澤河鎮成為各方關注的重點。2012年年底,正當災後重建工作有序開展時,一封匿名舉報信寄到了國家審計署。該舉報信反映彝良縣洛澤河鎮扶貧辦工作人員利用職權貪汙扶貧資金。由於此時正值災後重建的關鍵時期,該舉報引起了國家審計署的重視。
舉報內容直指扶貧辦,因此在這次審計中,洛澤河鎮扶貧辦主任段貴隆成為重點審計對象。在兩個多月的審計中,審計人員發現,彝良洛澤河鎮扶貧辦的賬務非常混亂,雖然賬務收入和支出都是平的,但下撥資金本該入賬的未入賬或雖賬簿上有反映但金額不一致等情況比比皆是,單從賬麵上無法看出端倪。
就在國家審計署接到舉報的同時,同樣的舉報信也送到了檢察機關。彝良縣檢察院給予了高度重視,同時將此情況上報了上級檢察機關昭通市檢察院。
得知審計署已對該舉報進行審計,檢察機關立即向審計署駐昆明特派員了解情況,得到的消息讓偵查人員心裏沉甸甸的:由於洛澤河鎮統一由鎮會計統一做賬,根本無法看出扶貧辦的收支情況。
為將事情查個水落石出,昭通市檢察院反貪局派員參與彝良縣共同辦案。根據確定的方案,檢察機關將偵查員分為兩個小組。
第一組通過扶貧辦的銀行交易明細與賬務資料核對後,發現:會計人員所做的賬簿,科目混亂,將較大的扶貧資金做小或將較小的扶貧資金做大,銀行賬與現金賬不一致,資金的發放都有村民領取扶貧款的相關依據,資金的來源和去向是平的。
第二組根據第一組從賬簿中查到的領取扶貧資金的村社名單,深入到洛澤河鎮下屬的大寨村、虎丘村等九個村核實資金發放情況。
然而,在負責調查資金發放時,卻讓偵查員感到迷惑。當他們到村、社了解扶貧項目整村推進、茅草房改造、貧困戶安居工程款的等扶貧資金的發放時,調查的每一個村、每一個社都反映,的確領到過國家發放的資金。賬目雖然混亂,但收支是平的,群眾反映,扶貧資金也基本按時發放了,不少群眾還對段貴隆多年來的勤懇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偵查人員沒有發現突破口。
從“事”查起難以突破,就從“人”方麵著手。偵查人員對段貴隆進行了重點調查,調查顯示無論是在鎮農技站還是後來的扶貧辦,大家對段貴隆的評價都是工作踏實勤勉,為人本分老實。
“家訓”暴露的隱秘
在偵查人員麵前,段貴隆對自身的工作如數家珍,對財務問題卻很糊塗,記不清曆年來的資金收支,此外並沒有太多異常之處。與審計人員介紹的情況一樣,偵查人員對段貴隆的直觀感覺就是這是一名長期紮根基層、工作敬業的普通鄉鎮幹部。然而,在與段貴隆的一次談話中,一個細節卻引起了偵查人員的注意。段貴隆對偵查人員說,他每次回父母家時,務農的父親常常告誡他,要管好公家的錢,不要不清不楚地壞了名聲。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段貴隆所說的“家訓”讓偵查人員靈光一現:“會不會老人發現了兒子有經濟問題,才會苦口婆心地勸誡呢?”
他們決定暫時拋開難以厘清的賬務,從段貴隆的家庭情況開始調查。這一查果然發現了疑點。調查發現,段貴隆作為基層幹部收入微薄,而其父母均是務農,妻子沒有固定工作,按理說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困難,然而他卻花了不少錢在彝良縣城建了房。根據以往的辦案經驗,這個矛盾背後往往隱藏著貪汙、受賄等職務犯罪。從銀行查賬的偵查人員恰在此時發現了新的突破口:段貴隆曾以其本人的名字開設了一個銀行賬戶,專門用於劃撥、發放扶貧資金,此事段貴隆曾向審計人員講明,然而偵查人員從銀行的調查結果卻表明,段貴隆於2007年其剛擔任扶貧辦主任起,就開設了另外一個賬戶。從2008年到2010年三年時間,先後從扶貧資金賬戶上轉了23萬多元到新開設賬戶上然後又取出。
段貴隆這個“畫蛇添足”的行為讓偵查人員相信段貴隆心中有鬼,於是堅定了辦案決心,他們決定將資金去向作為重點,加大入戶調查,為此新抽調了二十多人,分成十多個工作小組深入到每一戶,調查核實領取扶貧資金的項目、次數、金額等,又將資金發放的名單與相關村民核實,是不是其本人簽名蓋章,領取的金額是否與花名冊上的一致。檢察機關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找了300多戶村民核實,獲取1000多頁的證人證言後,終於查明段貴隆貪汙扶貧款30餘萬元,段貴隆在確鑿的證據麵前交代了貪汙扶貧資金的犯罪事實,並交待出其還利用申報扶貧項目收受賄賂1萬元。
難以抵擋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