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事寶典

聶當卓瑪拉康度母神廟

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西南的曲水縣聶塘區。藏傳佛教後弘期著名祖師阿底峽係紮護羅(今孟加拉國)國王的次子,精通佛學。1033年,西藏阿裏古格王意曲沃聞其盛名,派使者前往迎請,阿底峽1038年抵達阿裏,在托林寺進行講經傳佛活動。1042年,學者仲敦巴至阿裏迎請阿底峽至西藏腹地傳教,並拜其為師。阿底峽1046 年抵聶當,1054年在聶當逝世。後由其弟子仲敦巴主持,龐頓出資修建了度母神廟,俗稱聶塘寺,供奉阿底峽大師的尊奉的能言度母神像,附近的佛塔安葬著阿底峽大師的部分骨殖。因主供阿底峽生前隨身供奉的本尊度母銅像(即卓瑪佛像),遂名卓瑪拉康,又名聶塘度母殿,現存的度母殿為20世紀30年代由熱振活佛主持重建。

卓瑪拉康內保存著阿底峽大師生前用過的法螺、化緣缽和他一生形影不離的白檀香木製作的木塔。保存下來的強巴阿桑佛像,造型工藝充分體現了當時發達的手工業鑄造水平,具有學術的研究價值。2001年06月25日,卓瑪拉康作為公元1274年的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寺廟規模不大,但建築別致,林木蔥鬱。寺廟主殿建築及佛像、壁畫等為曆史遺留,保存完好,還保存有多個國家一、二級文物。由於該寺地處拉薩至貢噶之間,交通便利,往來禮佛參觀者甚眾。

度母神廟建立至今將近千年,朝佛瞻仰者絡繹不絕,其中還有來自阿底峽故鄉孟加拉國的信徒香客。度母神廟往東不遠,有著名的摩崖石刻聶當大佛,是中外觀光者進入拉薩前的又一大景觀,幾乎所有的人都要下車瞻仰。

卡瑪多塔林

位於昌都地區類烏齊縣國道317線右側,距縣城25公裏。塔林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古木參天、蒼鬆翠柏、四季常青。在蔥鬱翠柏中有一座別致的小經堂,主供蓮花生大師像,左右各豎有幾根高大的轉經筒。傳說,過去這兒有108個塔,現已恢複和修建的塔有幾十座。其造型各異,別具一格,既有要求嚴格的八佛塔,也有方形塔。經堂後為巨大的瑪尼堆,瑪尼堆中有六字真言,也有佛像圖案,十分精美。

紮耶巴寺

在拉薩市東麵的達孜縣境內。7世紀中葉,吐蕃讚普鬆讚幹布為王妃蒙薩赤薑倡建,是吐蕃時期西藏四大靜修地之一。此寺修建在耶爾巴的懸崖峭壁之間,據傳共有108座山洞,是著名高僧修禪之處。現存山洞十數個,其中鬆讚幹布修法洞興建最早,位於半山峭壁上,原洞內有佛龕、古老壁畫及鬆讚幹布的塑像。洞的周圍修建寺廟,後經多次維修擴建,形成有名的大寺。8世紀中葉,讚普赤鬆德讚倡興佛教,從印度請來蓮花生大師弘揚佛法,大師曾來此地修煉,至今密法洞還猶存。距蓮花生大師的修法洞不遠的地方,原有一間鍾房,內懸銅鍾一口,鍾銘兩圈,回環,應為吐蕃時期文物,現已下落不明。11世紀,古印度高僧阿底峽也曾在這裏著書立說和講經,此處有他的故居和修法洞。這是一處由奇峰、怪石、溪澗、草地、洞窟和寺廟組成的藏傳佛教聖地,不僅曆史悠久,靈地眾多,而且風景奇絕,使人流連忘返。

囊瑪音樂

藏族音樂分為宮廷音樂、民間音樂和佛殿音樂。囊瑪音樂就是宮廷音樂,也是藏族最早的古典音樂,旋律鮮明、洗練。

囊瑪音樂是在八世達賴強白嘉措以後,開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在布達拉宮內的囊瑪崗(即內室)演出而得名。因其曆史悠久,發展成熟,被稱為西藏的古典音樂。歌詞有民間創作和上層僧侶創作兩類。音樂由引子、歌曲、舞曲組成。最常見的形式是中速的引子接慢板的歌曲,然後是快板的舞曲。引子由樂器演奏,曲調較固定。歌曲的音樂典雅,節奏舒展,與快速的舞曲形成鮮明的對比。囊瑪的伴奏樂器有竹笛、紮木聶、揚琴、根恰、胡琴、持琴(類似二胡)、呃嘎(串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