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韻恪律 集萃華章(1 / 1)

古韻恪律 集萃華章

文化與宗教

作者:羅文華

“覺囊”是現在我國西藏日喀則地區拉孜縣境內一處地名,位於雅魯藏布江邊的雪山之間,在曆史上就是重要的藏族、漢族、印度等多元文化的交彙中心。唐末宋初之際,在此修行的高僧們建立了寺院,創立了以思想精深和禪修清淨著稱的“覺囊派”,並逐步興盛,成為藏傳佛教五大宗派之一。與之生息相伴的佛門藝術——唐卡繪畫等也由此萌生,薪火相傳至今,曆久彌新。隨著文化和經濟的逐步興盛,這一古老的文化傳承得以重新展現於世人眼前,國內外學者已開始從繪畫、音樂、哲學、曆史等領域開始進行深入、係統的研究。

覺囊畫派其藝術風格在公元14至16世紀逐步成熟,以目前存世的覺囊多羅那他(1575—1634)祖師主持興建的達丹丹曲林寺(今甘丹彭措林寺)中精美的壁畫為代表。藏地史學家曾有“唐卡起源於鬆讚幹布,成熟於多羅那他”的說法,可見其在藏地繪畫史中的重要地位。

達丹丹曲林寺依山取勢,自山頂大殿至山麓經堂落差達百米,僧舍錯落有致分布於林泉之間,不但整體規模宏大,建築結構雄奇,其布局亦嚴謹有序,見證著覺囊文化的興盛。目前仍保留的壁畫長達200餘米,總麵積近千平米,內容涉及佛陀傳記、顯密佛經和法脈傳承等,包括大量人物、靈獸、山水、花鳥、供品、法器,圓滿地融彙了印度、尼泊爾、藏地、漢地等多元藝術元素,自成一宗,不但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其藝術造詣也十分精湛,在整個藏地也是非常難得的藝術精品。其主要藝術價值和特點可概括如下:

覺囊畫派秉承寺院修行的宗旨,以精深的佛法為皈命處,以清淨的禪修為入手點,在修行中作畫,再以繪畫成就修行,故而保持了佛門藝術特有的風骨和精湛入微的繪畫造詣。

曆史悠久,一脈相承從未中斷。其藝術風格成熟於公元14至16世紀,以達丹丹曲林寺壁畫為留存代表作,也是整個唐卡藝術風格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對後世唐卡繪畫還有蒙古等地藝術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恪守古律,完全遵從佛陀在《時輪金剛根本續》等經典,以及曆代祖師大德所製定的佛像度量尺度,相續大成就者的審美意趣。雖極為費功,但每幅唐卡都嚴格按照儀軌繪製度量尺度。

內容題材龐大,容括了大量服飾、建築、器具、花鳥、山水類型,涉及印度、尼泊爾、藏地和漢地等多元文化元素,形成堪稱百科全書式的圖卷。

細節豐富,充滿創造力。佛經中所載內容包括超越世俗的生命境界和吉祥清淨的淨土,因此畫麵中即以世人所熟悉的事物類型來表現,又完全不局限於一時一地的文化風格,以覺囊甘丹彭措林寺一層壁畫為例,其中四十尊佛像的服飾、背光、華蓋、供養品等無一重複。這也是佛門福慧兼修在覺囊唐卡藝術中的體現。

人物動作輕盈靈動,對中線的控製恰到好處,富於動感,比例勻稱協調。有大量不同的造型,並且嚴格遵照度量比例,姿態各異,優雅自然。

人物、動物的神態非常生動,富有靈性,其表情與肢體動作配合也非常到位,可謂形神兼備,畫麵生機盎然。

色彩潤澤通透,線條流暢自然,兼具工筆和寫意的風格,經常大膽的使用大麵積色塊或者極為繁複的線條,但由於對色彩的把握、線條之間關係的處理非常到位,不但不顯得突兀或刻板,反而形成特殊的莊嚴與靈動兼備的觀感。

畫麵的層次和景致關係經過細致、巧妙的構思,再采用點染鋪色、分層勾線等不同技法配合,使多維時空和人物關係和諧呈現為一個整體,塑造出古樸空靈、富有禪意的審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