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本來是件快樂的事情,從工作中獲得快樂和幸福是應該的,不論是哪一種方式,都要打心底喜歡自己的工作,這是工作的真諦。工作主要是為了準尋自我價值,吹毛求疵地苛求完美,無疑是在自尋煩惱。當然,真正意義上的寬容不等於對自己一點要求都沒有,過於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就會失去自製。不過如果隻是一點點缺點就總是無限放大的話,思想上就會有很沉重的負擔。用一種寬容的態度來對待自己吧,能寬容對待自己缺點的人,就能真正寬容其他人。要知道,寬容自己是寬容別人的前提。
第二,忘掉不愉快的一切。
工作當中,管理者和員工不可能不打交道,要是遇到彼此意見不合的時候,員工一旦不理解管理者的想法,或是管理者不滿意員工的工作的時候,該怎麼做才最理想呢?最好的處理方法是,要盡快忘掉不愉快的一切。哪怕在工作當中兩人大打出手,下了班還能一塊去吃大排檔喝啤酒。“君子和而不同”,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並不完全一致,工作上難免有些意見分歧。所以別懼怕在工作上有爭論,隻要是對事不對人的就很正常。和任何人發生了爭執,見了麵之後還像是仇人一般,還如何相互協助開展工作呢?要是如此的話,工作又該如何完成呢?發生了不合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會忘記,不會釋放,不會釋然,那必然無法寬容自己,也無法寬容他人。
一個老和尚帶著一個小和尚下山化緣。下山的那一天雨過初晴,許久未出門的小和尚心情非常好,一路上蹦蹦跳跳地下了山,不一會就到了山腳下。在山下,小和尚驚奇地發現以前的一條小溪,如今已經變成了一條小河,雨水讓溪水的水位漲了不少。正當兩人準備脫了鞋子趟過小河的時候,迎麵來了一位年輕貌美的少婦。少婦看了看河水,再看看看看自己的荊釵布裙,一時間犯了難。老和尚看了之後走過去對少婦雙掌合十,行了個禮,然後對她說:“出家人慈悲為懷,女施主若是不嫌棄,老衲願意背你過河。”少婦見天色已晚,且自己著急趕路回娘家,也就同意了讓老和尚背自己過河。
小和尚見到心想:“師傅不是一直教導我們說‘男女授受不親’,怎副這個時候突然背著少婦過河了呢?”小和尚接下去的一路上一直都在想這個問題,以至於老和尚跟她說話都心不在焉。老和尚看出了小和尚的心思,於是語重心長地說:“出家人以慈悲為懷,助人於危難時刻是最基本的事情。我都放下了,你怎麼還背了那麼遠呢?”
小摩擦,小恩怨在生活和工作中實在太過常見,若是糾纏住這些不放的話,就很難和其他人想出了。道理都是相通的,和自己相處其實和和他人相處有很多的相似點。老和尚說的很在理,一些小恩怨、小摩擦自己要是放不下的話,隻有自己糾結,或許他人早就已經放下了。
第三,寬容與放縱不同。
對他人寬容,不是讓自己對他人毫無原則地放縱。管理者尤其要懂得這個道理,某一位員工的一點點小毛病,三番四次地寬容,實際上就已經不是寬容,而是無止盡地縱容了,對的也都變成錯的了。管理者如果這麼做的話,對員工和對組織都是很不利的。凡事都要將就度,寬容失去了度也就是不是寬容了。所以寬容總的來說要掌握好度,其次要知道一定的技巧。少了這個度,工作就很難再進展下去了。
古代有一位老禪師,一天吃完晚飯照例出去散步。接著月光他看到了牆角有一把椅子。老禪師立刻就明白了,定是有自己寺裏的小和尚又翻牆出去玩兒了。老禪師並未聲張,默默地移開了椅子,自己一個人坐在牆角下等著。不久,一個小和尚翻牆進了寺院,他認為自己踩的還是“椅子”。正當自己感覺一切都很順利的時候,卻突然發現自己踩的竟然是師傅的背。還在竊喜的他突然大驚失色,連連道歉,老禪師聽了以後很平淡地說:“天開始慢慢變涼了,回去給自己加件衣服吧。”這件事情發生以後,小和尚就再也沒有翻牆出去過了。
老禪師教育小和尚的方式就是寬容,他用寬容感動了弟子,目的是為了讓弟子自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樣的教育方式充滿了人情味兒,如果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也能這麼做的話,也能寬容地看待下屬的失誤,以情動人更能讓員工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更利於改正,管理者做到這一層次不失為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