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電視台影視劇中心主任助理於金偉最近簡直快被光盤淹沒了,辦公室桌麵、家裏的地板沙發上到處都堆滿了碟片,得空就會拿起幾張塞到碟片機裏審看。這發生在“一劇兩星”推出的半個月內,該政策將於2015年1月1日起實施,意即一部電視劇最多隻能同時在兩家上星頻道播出,實行了10年的“4+X”政策將退出電視劇舞台。
以前四個衛視一起湊錢買的劇,現在隻能由兩家衛視湊。製片方為了讓劇賣個好價錢,不得不提前把自己的孩子推向市場,爭取在明年1月1日前排播。這也是於金偉們最近收到這麼多新劇碟片的原因,同時收到的還有“五一”後多部劇的臨時看片通知,很多都是原本定於明年播出的新劇。
於金偉倒是對於這一政策的推出表示相當淡定。她1996年就進入了北京電視台負責買劇工作,中間短暫離開幾年,卻也一直在電視劇製作的圈子打轉,這麼多年來早就經曆過各種政策出台。“影響最大的還是要數2000年把引進劇逐出黃金檔,這對於國產劇來說的確是很大推動。總體來說,總局的政策製定都是站在行業整體角度的,所以該想的很快就會想明白,然後判斷形勢,采取應對方式,像我們就是繼續多看劇,選適合自己播出平台的好劇。”
於金偉同時表示,之前也知曉政策會有變化,隻是不知具體會變成“一劇兩星”還是“一劇三星”。某大型電視劇製作公司高層更是表示自己兩年前就已經看到“一劇兩星”政策的征求文件了,“現在還是留了緩衝期,再過兩年估計就要過渡到‘一劇一星’了”。
洗牌開始了
政策甫一出現,幾乎新聞裏各方人馬都在忙著辟謠。有這麼一段生動的文字言之鑿鑿地描述劇組駐地的亂狀,“正常情況下四五月份在橫店影視城拍攝的劇組,有30多個(最少也20多),現在卻隻有6個組。而北京影視劇組聚集的太陽宮,從46個組迅速下降到4個;上康城從13個到2個;陽光旅店2個,鴻宇1個,就連最靠譜的飄home也從27個組瞬間減少到1個組對外籌備。”為了驗證最後一句,有人甚至貼出了酒店裏通告紙全部被撕掉的公告欄。緊接著橫店影視城就出來辟謠表示現在還有29個組在拍攝,而媒體探訪各酒店也表示以上純屬謠傳——公告欄的內容屬於人為破壞。
“躺槍”最多的當屬導演鄭曉龍,畢竟他在《甄嬛傳》之後推出的最新古裝大戲《羋月傳》早已吊足了各方胃口。據悉原定今年6月開拍的《羋月傳》預算成本為180萬元一集,其中孫儷的片酬約為每集70萬元。按以前政策,《羋月傳》可以輕輕鬆鬆賣到250萬元一集,但新政出台後,就算衛視從原來的每集買片預算80萬上調到100萬,兩家聯合能出200萬元一集就是天價,所以坊間紛紛傳言導演不得不重新改劇本和預算,推遲開機時間。鄭曉龍最後出來回應,一直以來都是定在8月份開機,主演也仍未確定,“但‘政策’出來以後調整演員陣容和片酬是肯定的,不但是主演,連我的片酬都得降,攝像、服化道、美術、製景等各個工種都會受到影響,因為整體預算降低了”。
連鄭曉龍的日子都不那麼好過,可想而知其他導演的處境。《紅高粱》和《離婚律師》的製片公司或許該慶幸自家的戲出手夠快,趕上了今年下半年開播,要知道這兩部戲分別由周迅和吳秀波、姚晨主演,前者片酬已經到了可怕的3000萬,而原著作者莫言、編劇趙冬苓、導演鄭曉龍的費用也都不下1000萬,戲還沒拍,就分走了製作費的近一半。
所謂澇的澇死,旱的旱死,另一組對應數據則是2012年總局共發放了17000多集電視劇的發行許可證,2013年全國電視台卻首播了不到9000集,這說明有8000多集製作完成的戲在去年並沒有在上星衛視播出。
也因此,一位國內較大規模影視公司負責人陳風(化名)認為,公司的整體利益並不會受到影響。“像我們一年拍十多部戲,有的公司會拍到40多部,原本隻有一半戲賣得出去,或者賣出去也是跟大戲捆綁銷售,並不占據黃金時段甚至壓根就不會播出。新政出台後,很可能戲都賣得出去,也會在黃金時段播出,那收視率自然會提高,拿到的分成也會比原來高很多。”
陳風分析,大的影視公司基本情況都是如此,要倒掉的是那些渾水摸魚的小公司。“有的找到投資一年就拍一部,拍一部賣一部,劇集賣價縮水一半自然會垮。這種公司運作很不規範,經常我們劇本、立項、演員都談好了,他們拉到熱錢開出雙倍片酬來把明星撬走。很明顯,總局也覺得行業現在亂象太多,需要重新洗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