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和黎巴嫩,則給楊懷玉留下了較好的印象。在這兩個國家,公廁基本都是“蹲式”的,但廁所的私密性非常好,全封閉的小間,而不像國內的公廁僅用隔板隔開。廁所裏雖然沒有廁紙,但供衝洗的水管則是標配。值得稱道的是,他所見到的廁所,無論新舊,衛生都是一絲不苟。“這大概跟宗教習俗有關係”,楊懷玉認為。
到了非洲,如廁同樣進入“hard(艱難)模式”。即便千辛萬苦找到一間廁所,也是簡陋的茅草屋,裏麵汙水橫流,肮髒程度無法想象。
當然也有例外,在坦桑尼亞的國家公園內,每個休息處都配備幹淨的廁所。巨大的送水車每天來來回回為各個廁所提供幹淨的清水。“這個國家雖然窮,卻努力把最好的一麵展現給了遊客,”楊懷玉頗為感慨,“而這並不是每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都能做到的。”
法國人看孩子街頭便溺:多大點事兒?
關於廁所的這場爭論,都從香港而起。
其實,香港公廁並不少,號稱“五分鍾之內,必有廁所”。據新華社報道,香港公廁是香港市政公共建築中數量最多的類型,有上千間公共廁所,其中有300多座獨立的公廁,歸屬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管理。其餘的則是建在建築物裏麵。
但是否接受孩子在街邊如廁,則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在“巴黎文娛傳媒”製作的一個街訪視頻中可以看到,大多數人並不排斥孩子在街頭便溺。
一對老夫婦說,“小孩子經常躲在車後麵尿尿,我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一位抱著孩子的父親則表示,“我的女兒三歲了,如果她在路上想尿尿,那就尿唄。”
“你很難說服一個孩子忍住吧?”兩個青年說。
相反,對於有人拍攝孩子街邊如廁,甚至可能上傳到社交網絡,一向重視個人權利的法國人則不能接受。“我不能接受,”接受采訪的青年說,“上傳到網絡上,是很嚴重的問題。”
“父母生氣完全可以理解。”一對情侶如是說。
看來,如廁雖然隻是小問題,但如何看待,如何應對,則是一個反映文化差異的大問題。
“多大點事兒。”一個法國人最終用瀟灑的一個聳肩,給出了他的意見。(花小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