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品嚐了夜的巴黎,你踏過下雪的北京……你擁抱熱情的島嶼,你埋葬記憶的土耳其……”小清新教主陳綺貞的這首歌,把旅行演繹得美妙無比。
雖然“邂逅一座陌生的城市”是一件無比浪漫的事,但遇到“人有三急”的尷尬境地時,如果找不到廁所,旅途也會變囧途。驢友“宋小語”得了“廁所恐懼症”,她曾經在巴黎街頭公廁抓狂地排長隊,一扭頭發現有人大剌剌貼牆根就地解決,在意大利羅馬暴走時看到大黃的“M”時喜極而泣,在希臘希俄斯島麵對蚊蠅繞梁餘音不絕的公廁嘔吐不已。
而曾經騎行18個國家,用5萬元跨越過亞非大陸的資深驢友楊懷玉更有發言權。經曆了印度、埃塞俄比亞、南蘇丹種種超越極限的“如廁故事”後,他感慨說,“找公廁的難易程度,絕對是一個國家實力的體現。”
同一個歐洲,不同的廁所
在人們印象中,歐洲國家處處整潔得像城堡和花園,其實並不是這樣。例如,巴黎人就經常戲稱巴黎地鐵、牆角散布著“巴黎的味道”。其原因,正是不少法國人熱衷於在街頭巷角“畫地圖”。
宋小語曾經在巴黎十區的街頭免費公廁排隊,她驚訝地發現,就在距廁所不遠處的牆角,一個流浪漢已經滿不在乎地對牆“就地解決”,而旁邊的人也視若無睹。要知道,根據規定,街頭便溺的罰款高達450歐元,而巴黎清潔工每個月平均要清理5.6萬平米的尿跡。
巴黎共有439個免費的廁所,但這種街頭的便民廁所一般每次僅供一人使用,遊客常常在門口排起長隊。這相對於每天高達30萬的遊客人數來說,隻是“杯水車薪”。盡管商場和麥當勞裏也有廁所,但一個頗為尷尬的事實是,如廁需要消費才能提供“密碼”。
意大利的情況也沒好多少。無論是羅馬或者威尼斯,都很難尋覓到麥當勞的身影,街頭的公共廁所一律收費每人一歐。一方麵,人們花歐元時習慣性乘以10,另一方麵,這種投幣式廁所必須準備好硬幣,對於大多數“內急”的遊客來說,硬幣並不是錢包裏的標配。
最終大多數人隻能尷尬走進咖啡店,買一杯2歐的咖啡,並請求使用一下洗手間。宋小語就曾經為找廁所在羅馬街頭暴走,好在她提前做過攻略,記得羅馬中央車站裏麵的麥當勞有免費廁所,當遠遠地看到黃色大M的光芒時,宋小語分明覺得眼睛裏有東西在閃爍。
在希臘希俄斯島找廁所依然是宋小語難忘的記憶。在那個島上城市中心唯一的公廁裏,宋小語發現廁所除了她沒有第二個人。公廁像是廢棄已久,用完的廁紙、便溺的遺跡遍地都是,蚊蠅橫飛,其狀況之糟糕令人直欲作嘔。直到聽說“希臘人從不使用公共廁所”,她才能對這一狀況稍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