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黨玉琨帶著一幫的手下幹起了老本行,繼續盜墓。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
禮泉境內有古文化遺址21處,古建築5處。盛唐的兩位帝王都安葬於此。其中唐太宗的昭陵,位於禮泉縣城北25公裏的九宗山上占地30萬畝,有陪葬墓200餘座,乃是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園之一。唐肅宗建陵位於禮泉縣城東北15公裏處的武將山上,石刻工藝精美,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最為完好的石雕石刻群。
黨玉琨和他的弟弟黨玉林都是古董癖,老盜墓賊,看看地下有那麼多寶藏,不挖出來,心裏實在癢癢。陝西幾乎所有地方軍閥都知道文物的實際用處。將埋藏在地下的文物出土之後,就可以賣上大價錢,從而購買各種軍需物資,槍炮彈藥。雖然說軍閥們不敢動大唐皇陵,但是,那些曆朝曆代的貴族以及以前大地主的墓葬,就難逃厄運。從西周開始,一直到盛唐,再至宋元明清,整個陝西的古墓可以說是數不勝數。
黨玉琨兄弟經過研究決定,以軍隊演習名義,公開盜挖古墓,美其名曰文物發掘。於是,大量的銅器,瓷器,玉器湧入了他的陳列室。其中三件較為珍貴的文物卣、簋、爵,因為上麵均刻有銘文,價值不菲。
黨玉琨將這三件文物送給一個識貨的河南軍閥,得到了一個大大的回報。1萬發子彈,兩種機槍和三支手槍。黨玉琨指著武器彈藥,對他弟弟說,“現在明白了吧,古董為天下之貴寶,價值連城,以之饋贈,可討對方歡心,換得特別重大的人情;以之,中:售,可換回自立為王、獨霸天下的槍械彈藥。”
此後的日子裏,其他地方的軍閥為了籌集軍餉,對百姓敲骨吸髓,讓人怨聲載道。而黨玉琨兄弟卻依靠盜墓,過得悠哉悠哉。
1926年,廣州革命軍開始北伐。馮玉祥在當年9月宣布,脫離北洋軍閥,參加國民革命。老牌軍閥吳佩孚聯係東北出身的張作霖攻打馮玉祥,遭遇失敗。第二年,馮玉祥占領西安,之後配合北伐軍攻打河南。
黨玉琨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趁著馮玉祥無暇顧及陝西,整個陝西兵力空虛,加上奉係軍閥吳佩孚的軍隊,已經越過潼關。於是率領自己的嫡係部隊3萬多人,離開了盤踞五年之久的禮泉縣,繞開西安,一路向西,占領鳳翔府,並自封為師長,掌握了鳳翔府所有軍政要務。
而此刻的整個陝西乃至整個中國,因為連年戰爭,加上自然災害,國困民疲,人窮財盡,國民經濟進入崩潰的邊緣。黨玉琨要養活這支的軍隊絕對不容易,但是黨玉琨對於橫征暴斂,搜刮民脂民膏並沒有多少興趣,在他看來,老百姓身上的油水太少,要想稱霸一方,就必須廣開財源
首先,黨玉琨安排弟弟在城內開寶興城錢莊,依靠金融壟斷和放高利貸,籌集軍費,使用金融手段攫取民間的財富,不能不說這個軍閥技高一籌。
而在另一方麵,黨玉琨還安排部隊在埋藏著大量古墓的鳳翔靈山以及寶雞竹園溝一帶,公開的動用軍隊和當地民工,大肆挖掘古墓,多方搜覓文物,然後通過當地的古董商張九太,將文物賣往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甚至到國外。
黨玉琨在陝西的文物界很有名氣,還源於他有豐富的曆史知識和風水學知識。這一切,正是他那個盜墓賊父親所親自傳授的。據說,黨玉琨在七八歲的時候,因為宣揚讀書無用論,被他的父親用棗木棍子打的死去活來。“要想做一個優秀的盜墓工作者,不熟悉曆史,不熟悉風水,則永遠不能登堂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