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乎,吳光磊同學像受氣的小媳婦那樣,扔下樹枝,乖乖的抱著孩子去買菜割肉,準備給自家女人弄最好吃的。
據說,鬆江的男人會做家務、怕老婆的好傳統,就是從300年前開始。
家裏的棉布積攢到了一定數量,當家女人馬彩娥會把勞動成果裝上小船,去位於川沙鎮中心的鬆江紡織局收購站銷售。
紡織局給的收購價格總是高於行商很多,而且給的全是明晃晃的華夏幣。
華夏幣在小袋子裏叮叮當當作響,馬彩娥的心裏美滋滋的。
抱個大樹好乘涼,華夏紡織局就是她能依靠的大樹。
“馬大姐,這是給您的,十斤華夏糧票\二斤肉票、一斤油票、一斤鹽票。你收好。”收購站的工作人員把幾張票證遞給吳彩娥、
“謝謝儂。”馬彩娥臉上樂開了花。憑借這些票證,這位當家女人就可以從華夏供銷社以遠遠低於市場的價格,購買所需的物資。
如果你不是華夏紡織局旗下的紡織商戶,也意味著你得不到華夏糧食局的糧票,沒有糧票,你就買不到從國外進口的各種廉價的糧食。
更重要的是,隻要當家女人加入了華夏紡織局控製的紡織協會,她們紡織出來的布,就不用向大明朝交納一毛錢賦稅,而且可以得到商業上的保護。
川沙鎮欺行霸市的那些行商,就曾經因為對那些小紡織戶強買強賣,被鬆江特區警務局抓去以後,直接送往南洋群島,接受勞動改造,給帝國的邊疆建設添磚加瓦,終生不得返回大陸。
當然,如果你有足夠的實力,也可以不加入華夏紡織協會,不將產品賣給華夏紡織局。
很多內地的商家不願被華夏紡織局兼並,而是憑借自己的銷售渠道,開拓大明朝內地以及中亞一帶的市場,倒也賺去了不少的銀子。
這樣做的好處是,企業比較自由,沒有婆婆管轄,想怎麼幹就怎麼幹。
不過缺點也很明顯,那些非簽約商家,將不能從華夏自由貿易區,獲得廉價的印度棉花。它們紡織出來的棉布,將不能通過鬆江自由貿易區進行外銷,隻能通過其他渠道銷售。而且要接受行商和衙門的盤剝,還要繳納沉重的田賦。
你有官府背景,可以免征各種賦稅,官府和行商自然對你不能奈何,但是華夏紡織局卻可以用經濟手段來製裁你。
隨著華夏現代化紡織企業規模越來越大,紡織品的價格越來越低。那些家庭作坊在大工業的衝擊下,越發無利可圖,而紛紛破產。最後在鬆江紡織局的感召下,那些紡織工人,應聘到國有或者集體紡織廠,成了一名光榮的紡織工。
結果不到一年時間,華夏紡織局就控製了長江三角洲一帶八成以上的紡織企業和紡織工人。
大半個江南的紡織行業,都在給華夏紡織局打工。
尤其是那些普通家庭,去國有紡織企業做工,已經他們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也是他們改變命運的方式。
時間一長,鬆江市民形成了一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
馬彩娥習慣的把那些不用票證買東西的人稱為鄉巴佬或者是鄉下人。哪怕你是王公大臣、達官顯貴,也很可能被鬆江特區的小市民說上一句,“你這個鄉下人,不要在鬆江搞事情哦。”
秉筆太監曹化淳奉旨來到鬆江,因為無意中用腳踩了川沙鎮碼頭裝卸工的鞋子而沒有道歉,被碼頭工人圍堵,“鄉下人,懂不懂規矩?連個道歉的話都不說,你爸媽沒有教你嗎?”
曹化淳氣得麵紅耳赤,他哪裏受過如此侮辱?“爾等大膽,我乃大明朝堂堂的天使,還不快快跪下認罪,否則小心你們的狗頭。”
“鄉下人,你可要搞清楚,這裏是鬆江,不是你們鄉下。”馬彩娥恰好路過,也給碼頭工人幫腔。大家都是鬆江人,就要幫人不幫理。
“京師也算鄉下?”曹化淳有些糊塗了。
“當然算鄉下。”馬彩娥一口吳語軟儂,“就是皇帝老子來這裏,也是鄉巴佬。”
高一功聽說此事後前來碼頭解圍,“對不起啊,曹公公。鬆江市民喜歡把外地人都稱為鄉巴佬,都已經習慣了,絕對沒有惡意,所以你不要給他們一般見識。”
權勢熏天的大太監曹化淳有些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