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鬆江特區(下)(2 / 3)

知縣轉頭就走。這官做得真是憋屈。十年寒窗苦,好不容易當了一個縣官,現在連正統性都讓人懷疑。

楊鶴目睹了眼前的一幕,心中暗暗搖頭。朝廷袞袞諸公和錢謙益論戰,簡直就是一個敗筆。要不了多久?他這個三邊總督,恐怕也要被別人加上前明朝三個字。

吳光磊出了人才大廳,來到廣場。

侄子吳鬆迎了上來,“叔叔,可曾有好去處?”

吳光磊晃了晃派遣證,“去川沙鎮小學擔任語文老師。吃公家飯的。”

“如今叔叔也有身份的人了,真是可喜可賀。”吳淞說道,隨後疑惑的問,“可是我聽說前明朝的官員依舊擔任上海縣縣令,叔叔如果不破費一些,當地的那個鳥知縣恐怕會找你的不是。”

“前明朝的官員算什麼鳥?”吳光磊爆了粗口,“你以為這是在河南嗎?如今的江南,表麵上還是朱家的天下,內裏上早就屬於華夏朝。我去的川沙鎮小學,乃是華夏朝的免費義務教育學校。鄉紳、官員、百姓,對此都非常的支持。至於那個上海縣令,不過是廟裏的泥菩薩,自身難保。華夏朝還能夠允許他們在原來的位置上,已經是天大的恩賜。若是我,早將他們打發出去。”

吳鬆撓撓頭,“叔叔,我是否可以去學校讀幾年書?”

吳光磊笑道,”有何不可?雖然說你的年齡偏大一些,但讀多讀些書總沒有壞處。”

川沙鎮小學,每個年級有十多個班,學生絕大部分是鬆江紡織局旗下的紡織企業職工子女。

整個川沙鎮,彙集了50多家以紡織有關的國有或集體企業,從業人員近十萬人,如果再加上職工家屬,人數達六七十萬之多,現在,將川沙鎮城稱為紡織城也不為過。

華夏工業局開發的珍妮紡紗機、蒸汽紡紗機、蒸汽織布機,引發了東方帝國規模空前的棉花及紡織工業革命。

鬆江特區以及蘇州、湖州一帶,已經成為世界的規模最大的毛紡織、棉紡織業生產基地之一。

在滬寧杭金三角一帶,單是華夏軍政委員會旗下大型的國有紡織企業、集體紡織企業就有兩百多家。

另外在各個村落、城鎮,還分布著很大量的私有手工工場、家庭工場。

家庭工場的規模很小,投資不多,一個婦女加上一台織機,就可以獨立生產。在另一個時空的20世紀70年代北方農村,還可以見到那種木製的手工織布機。

規模大一些的家庭工場,有幾台織機,往往是一家人共同上陣。

再大一些的私有手工工場,則需要雇紡織工人。也就是後世所說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模式。

錢謙益在他的考察報告中寫道,“鄉村紡織,尤尚精致,農暇之時,所出布匹,日以萬計,以織助耕,女紅有力焉。”

婦女們主要是棉紡織業的主要從事者,也成了家裏的主要勞動力,而男人們則默默的退到幕後或者從事幹脆自己學著紡紗織布。。

有了財權之後,女人們腰杆硬了,自然說話的氣勢大了很多。

川沙鎮小女子馬彩娥是一把紡織好手,家裏頭有五台珍妮紡紗機和一台水力織布機。

依靠著家庭工廠,馬彩娥成了川沙鎮有名的小富婆。

人民教師吳光磊同學參加工作之後不久,有幸被馬富婆看中。

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吳老師英雄救美,糊裏糊塗的成了人家的老公。

幾年之後,馬彩娥一不小心說露了嘴,吳老師才知道自己被設了局。

不過那時候已經有了兩個孩子,想想老婆對自己的好,吳老師還是幸福的認栽。

別看吳同學在外麵人五人六的,叱吒風雲,揮斥方遒,回到家之後,被老婆馬彩娥整天被訓得服服帖帖,“下班之後不要亂跑,趕快回家,老老實實在家洗衣服、做飯、帶孩子,做一名光榮的家庭婦男,沒什麼丟人的。”

吳光磊囁嚅道,“在我們老家河南,男人從來都不做家務。”起身拿起一根樹枝,做要打人狀。,

“怎麼還不服?”當家女人瞪眼看著男人,“要不要我找你們的領導去?這是在江南,是華夏朝的地盤,你要搞清楚哦。委員長說過,婦女能頂半邊天,為此還製定了《婦女兒童保護法》,你要是不怕專政的鐵拳,打我一下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