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歲的綢緞鋪老板說道,“吳大人所言不虛,我有一個兄弟就在登州水師當中任職,每年都可以看到龍兵過,著實是壯觀。”
“聽說龍兵化作幾丈長的大魚,噴出的水有兩丈多高,尾巴一擺,就可以把小船打翻。”
“那魚豈不成精了?”
“對就是魚精,也隻有在東海裏麵才有那麼大的魚。”
眾人議論紛紛,慢慢開始跑題。
朱由檢喝著茶,麵色如常,低聲問曹化淳,“曹掌櫃,你博覽群書,可曾聽說過龍兵過?”
“東家,據沿海的漁民目睹,確實有龍兵過此事,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之上都出現過。”曹化淳低聲說道,“朝廷的水師,也曾經目睹鯨魚成群結隊、淩空跨海的壯觀景象。”
“天佑大明,真是天佑大明、”朱由檢念叨著,“當然,登萊巡撫孫元化也沒有辜負朕的期望。”
曹化淳沒有吭聲,低頭看著腳麵。他曾經接到弟弟曹成的密報,稱這次旅順口戰役,實際上是華夏軍西太平洋艦隊的傑作,登州水師,隻不過是跟著打去打醬油。海軍司令丁正隻要實惠,而把立功受獎的機會讓給了登萊巡撫等人。
至於丁正為什麼這樣做?曹化淳猜到了八九成,人家根本不在乎朝廷的榮譽或者說根本看不上朝廷。就連後金水師提督阿敏父子兩人,也隱姓改名,成了華夏軍的一份子。
現在連監軍太監和官員一個鼻孔出氣,共同欺瞞朝廷,盡管這次期滿是善意。
不過話又說回來,朝廷也確實需要一場大勝仗鼓舞士氣。畢竟好久沒有痛快淋漓的打一回勝仗了。
看破不說破,日子才好過,老曹還沒有傻到什麼事都給朱由檢說的份上。
《華夏日報》的讀報人,繼續開始讀小說連載,“今天咱們繼續說倩女幽魂的第二部,女鬼聶小倩和書生寧采臣離開了蘭若寺...。”
眾人不再交頭接耳,聚精會神的聽鬼故事。
朱由檢對亂力怪神不感興趣,起身下樓,徐光啟和曹化淳跟上。
“曹掌櫃,你看我們能不能辦一份這樣的報紙?”朱由檢邁著方子步朝前走,問跟在一旁彎腰塌背的曹化淳。
“東家,辦報是可以,也是一件大好事。不過,朝廷戶部已經拿不出銀子。”
朱由檢把手中的報紙在曹化淳眼前揮了一下,“賣報紙是可以賺錢的。”
“《華夏日報》這麼厚的一份報紙,隻賣一角錢,我曾經核算過,光紙錢都不夠,更不要講什麼人工費,華夏方麵完全是這虧本銷售。”
“他們居然做起賠錢的生意,真是不可理喻。”朱由檢搖搖頭,“我看周垣錢多的有些燒包。不過報紙是一定要辦,你和徐大人再想一想,看看有沒有好的法子。”
徐光啟這兩人身後慢慢的走,聽著兩人的談話並不想去插言,很顯然,他根本不相信華夏日報是虧本的。
但是,華夏日報是怎麼盈利的?他絞盡腦汁,也想不清楚。
其實,這不能怪老科學家徐光啟愚笨,認識的局限性,限製了他的視野。
華夏日報的盈利來源有兩個方麵,發行渠道和廣告經營。
首先看成本,華夏日報使用的是工業化生產的新聞紙,成本自然比手工作坊的紙張便宜很多。
而印刷過程,采用蒸汽機作為動力,使用滾筒印刷機、石油油墨,成本又降低很多。
在各個省會城市都有印刷點,降低了運輸成本。
此外就是巨大的發行量,大大的將成本攤薄。
所以,總體核算下來,每一張報紙的成本完全不到八分錢華夏幣。
華夏日報的發行渠道,涉及內容版權以及相關產品的銷售和轉讓,這是盈利的第一渠道。
廣告經營,是華夏日報的第二次銷售,這才是盈利的重點。
除了華夏自己的產品雷打不動的占據了廣告的一個版麵外,各省的大商家,爭先恐後的在華夏日報上做廣告,唯恐其他人的商品把自家蓋過去。
雖然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廣而告之還是不可缺少的。
千裏江南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