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星很自豪,“我們的兵工廠,每天生產火槍兩百隻以上。隨著工人熟練程度的提高,每天生產300支也沒有問題。”
眾人來到裝配車間,宋應星拿起一支步槍遞給畢懋康,“畢教授,你看看我們三零式步槍與鳥銃有什麼不同?”
畢懋康接過步槍,用心的看了每一個部件,“這槍用純鋼打造,而且槍管似乎是一個整體,沒有一點接縫,與以前的工藝大不相同。請問這又是怎麼回事?”
茅元儀拿起一塊薄鋼板說道,“我們漢中已經大規模生產鋼材而且有了特種鋼。槍管的使用水力鑽床和鏜床生產出來的。材料不同,生產的工藝就要改變,產品質量也不會一樣。”說著,拿出周垣畫的燧發槍草圖,“教授,這是委員長給你的一點提示,希望您能用新材料重新試製燧發槍。”
周垣草圖參照了法國人馬漢的發明。在轉輪火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取掉了發條鋼輪,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傳火孔邊設有一擊砧,射擊時,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藥擊發。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
一周之後,在畢懋康、宋應星等人的努力下,一種改進型燧發槍在漢中兵工廠實驗室問世。
樣品經過試射之後,周垣下令立刻生產三一式轉輪手槍,“給軍官、政治保衛局、警衛局的戰士使用。”
要求漢中兵工廠另外建設兩條新的生產線,生產三一式卡賓槍和三一式長步槍,陸續武裝部隊。替換下來的三零式步槍,發給民兵或者賣給各地土司、農民軍、或者明軍。
“以後的三零式卡賓槍和步槍,作為外售武器,繼續大規模生產,這可是咱們的利潤增長點。”
周垣在軍工會議上,還對茅元儀、畢懋康、宋應星作出了表彰,稱他們為華夏軍工的有功之臣。
畢懋康作為一個科技宅男,對漢中大規模煉鋼一直念念不忘,老是在周垣身邊念叨。
周垣不想讓科技宅男灰了心,對工業局局長曹大祥說道,“老曹,你帶著茅元儀、畢懋康、宋應星和漢中大學的學生們參觀一下鋼鐵廠的小高爐,注意對工藝流程和特種鋼嚴格保密。”
曹大祥怎麼也想不通,如此大規模而且經濟的煉鋼高爐,放在大明朝,絕對是首屈一指。怎麼就叫小高爐?如果漢中高爐稱為小高爐,其他的那些煉鋼的土爐子還不都慚愧我得去死?
周垣不去解釋,曹大祥也不好意思再問。
漢中鋼鐵廠,外圍部有重兵把守。
世界第一高爐采取風機並聯,多嘴燃燒,蒸汽清灰,高效率破碎焦炭、礦石、燒結礦,煤氣並聯等先進工藝。
曹大祥要保證先進工藝不被別人竊取。
有一回,一名工匠照著小高爐的樣子畫了幾張圖紙,還沒有帶出鋼鐵廠,就被鋼鐵廠保衛人員發現,於是那名工匠連同他的家人都被投入了熊熊爐火,變成了就是優質鋼材的一部分。八
小高爐每天爐火熊熊,冶煉出的優質鋼材,化成鐮刀、鋤頭、刀劍、螺絲、螺母、軸承、槍炮。
至於小高爐煙塵彌漫,對周圍環境影響較大,嚴重幹擾居民生活。尤其是排放大量有毒的廢氣、廢渣和廢水,甚至會影響到人的健康,沒有人在乎,也無需在乎。
整個漢中鋼鐵城帶動的上下遊產業,讓數萬人有了就業機會,不再遭受饑寒凍餒。
在外界赤地千裏、人們流離失所的時候,能夠吃飽飯甚至能夠吃好飯,是一種多麼的奢侈。
再說了,這裏能享受著免費入學、免費醫療。誰要讓我沒有了工作,誰要敢挖往漢中的牆角,我就跟誰急。
畢懋康等人遠遠的望著呈豎直圓筒狀小高爐,大呼驚奇,“整個大明朝的鋼鐵產量,也趕不上漢中的一成。”
曹大祥笑道,“我們的高爐,可連續生產幾年到十幾年,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煉鋼爐,沒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