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周垣知道軍火生意從來都是暴利,但是,在華夏軍完成第一代山毛櫸火炮和漢中三零式卡賓槍和步槍火槍升級換代之前,他是不可能將優質的武器賣給這些無法無天的流寇的,給再多的錢也不行。
張獻忠那個大殺神一直沒有露麵,不知道是曆史出現了偏差,還是怎麼回事?
或許因為自己這個小蝴蝶的出現,曆史改變了模樣。
很多人的命運也因為自己的到來而改變,其中包括李自成在大散關死去,宋獻策投奔華夏軍,鬱鬱不得誌的軍事家茅元儀、科學家宋應星來到漢中,便是曆史被改變的結果。
現在,燧發槍又提前問世,天知道會怎樣改變了武器發展的曆史和人類戰爭史。
半月前,大明朝火器研究家畢懋康燧應邀來到華夏大學軍事學院,向周垣等人展示了他的發明撞擊式燧發槍-自生火銃。這種火槍的構造和性能與明朝軍隊以前使用的鳥銃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不同之處是將火繩點火法,改進為燧石發火。從而克服了風雨對射擊造成的困難,而且不須事先火繩點火,隨時隨地可以射擊,大大滴提高了發射的速度和精確度。相對於火繩槍是一項意義重大的變革
在軍事學院的射擊場,畢懋康給周垣做了燧發槍射擊實驗,“委員長請看,射擊前,扣板機龍頭下壓,彈簧發力,擊錘與火石磨擦發火。”砰的一聲槍響,火槍彈丸擊中遠處的目標。
“手工打製的火銃,能達到這種精確度很不容易。”
周垣試了兩槍,很快發現了撞擊式燧發槍的不足和因為技術限製而存在的缺陷,“畢教授,最為主要的毛病就是扣動扳機撞發燧石需要極大的力氣,一般人能夠扣動兩次到三次的扳機,就不可能有力量再次的使用燧發槍了。“
畢懋康點點頭,“我一直找不到更好的解決辦法,除非有更好的彈簧和上城”
周垣安慰畢懋康說道,“任何一款新武器出現,都是不成熟的,我們改進就是。”
畢懋康問道,“委員長可有辦法?”
周垣笑道,“我沒有,但是可以依靠集體的力量和智慧。”說完,看了看茅元儀。
茅元儀會意,拍了拍畢懋康的肩膀,“畢教授,走,去漢中兵工廠生產車間。咱們的老朋友宋應星正忙著呢。”
漢中兵工廠
茅元儀拿起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指著一段文字對畢懋康念道,“凡錘鳥銃,先以鐵挺一條大如箸者為冷骨,裹紅鐵錘成。先為三接,接口熾紅,竭力撞合。合以後以四棱鋼錐如箸大者,透轉其中,使極光淨,則發藥無阻滯。”
畢懋康說道.“恐怕不但是大明朝,全世界上的工匠包括弗朗機人,都用手工打造鳥銃的。”
茅元儀放下《天工開物》,“畢教授,單靠手工打造,我們華夏軍四個混成旅,怎麼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全部換裝?”
畢懋康說道,“這也是我疑惑不解的地方,火槍的製造工藝極為複雜,要求製銃的工匠手藝得極高,一個熟練的工匠,一個月之內能造出一杆火槍就不錯了,而且造出的火槍之間,各有不同,部件根本無法互換。除非你們幾千個熟練工匠,但這在漢中一府顯然是不可能的。”
宋應星笑道,“就是使用人海戰術,朝廷的工部一年最多能生產萬把火槍而已,並且質量也是層次不齊,炸膛時有發生。”
“那咱們兵工廠秘訣在哪裏?”
“畢教授跟我來。”
眾人來到三零式步槍生產線前,宋應星指著忙忙碌碌的工人說道,“我們使用統一的計量工具,標準化生產。所有的零部件都是統一的標準件。每個工人,隻需要夜以繼日的生產一個零部件就可以了。”
“工人固定生產一種零部件,不需要手藝很高。經過簡單的培訓,普通農婦也可以很快上手。因為每個人隻需要做一樣事,對自己所做的事都非常熟悉。做彈簧的、做槍托的、生產槍管的、做刺刀等部件,都分開進行。最後,所有的部件在裝配車間統一的裝配成整槍。”
畢懋康恍然大悟,“采用標準化生產,生產效率高,損耗少。質量保證。兵工廠能滿足華夏軍的需求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