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距離、距離感、心理距離(2 / 2)

不能否認我們有關於心理距離的常識。成語“同床異夢”譬喻人與人之間物理距離很近而心理距離很遠。另一方麵,“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譬喻誌同道合者之間雖然物理距離很遠但心理距離很近。基於常識,我們可以界定心理距離。當然,很難。例如,交談之後,某甲感覺某乙“遙不可及”,意味著心理距離很遠以致難以接近嗎?又例如,交談之後,某甲感覺某乙“深不可測”,意味著心理距離很遠嗎?第三例,交談之後,某甲感覺某乙“俗不可耐”,意味著心理距離很遠嗎?與西方人的拚音文字相比,中國人的象形文字(或“形聲文字”)可能更富於心理效應。例如,王國維(《人間詞話》)認為“意境”是中國文學所特有的觀念,不見於西方。

心理距離,在亞裏士多德的“黃金中庸”思想傳統之內是容易界定的,隻要運用中庸原則(“有度即是善,過度即是惡”)於語詞。任何表達都有兩極端以及兩端之間的“中”,任何充分理性的人都有“執兩用中”的能力。例如,居於吝嗇與浪費兩極之間的,稱為“慷慨”。又例如,居於懦弱與魯莽兩極之間的,稱為“勇敢”。現代的行為學家如西蒙(Herbert Simon),定義“明智的利己”為居於自私自利與盲目利他這兩極之間的行為,並論證明智的利己遠比它的兩類極端更符合理性原則。中庸原則也是中國文化傳統的核心,《尚書》“禹謨”傳十六字心法,最後四字是“允執厥中”。

斯密解釋“同情”原理時,強調充分理性的人有能力判斷,在特定情境之內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自己和他人心中那位“無偏的旁觀者”關於正確行為的判斷。我的一位老友在嶽母喪禮時哭得比他妻子更激烈,被我另一位老友當做茶餘飯後的笑料,是基於常情的嘲笑。不過,我那位老友確實與他嶽母有更近的心理距離,在特定情境內,比他妻子與他嶽母之間的心理距離更近。

這些討論引致一項雖初步但重要的結論:心理距離或人與人之間的遠近親疏,首先依賴於特定情境和情境之內每一個人的心理狀態。不要忘記,這篇“未完待續”的文章,主旨是探討網絡社會裏的心理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