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龍煤鶴崗礦區影響煤礦生產的主要地質構造分析(1 / 2)

龍煤鶴崗礦區影響煤礦生產的主要地質構造分析

理論廣角

作者:王天明

[摘 要]本文簡明扼要地介紹了龍煤礦業(集團)下轄鶴崗礦區的地形地質情況以及礦區的基本情況,詳細分析了該礦區的主要地質構造及構造應力,並揭示了以上兩種因素對煤礦安全生產的直接影響,為該礦區的煤礦安全生產確立了重要的工作原則,對該礦區安全生產的開展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

[關鍵詞] 鶴崗礦區 煤礦生產 地質構造

中圖分類號TD163.1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我國是世界上的煤礦資源大國之一,煤礦開采行業對我國的經濟發展運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在過去幾年,煤礦開采行業中事故頻發,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在這種形勢下,安全生產對於煤礦開采行業來說,是值得引起重視的非常重要的環節。我們對龍煤礦業(集團)鶴崗礦區的地質構造進行了研究分析,揭示了幾種主要地質構造對該礦區煤礦安全生產的具體影響,加強了人們對煤礦安全生產的認識。

1 龍煤鶴崗礦區的簡介

黑龍江省龍煤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轄的鶴崗礦區是該公司的幾大礦區之一,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是國家重要的能源開采和生產基地。礦區於1917年開始開發,有將近100年的開采曆史,整個煤田麵積達到252m2,現有煤礦地質儲量19億噸,可采儲量也達到8.9億噸,是少有的富礦礦床。

1.1 礦區的地形地貌

鶴崗礦區整體地貌是低山丘陵地帶,屬於黑龍江省小興安嶺東南支脈,向北綿延。地勢起伏不平,構造剝蝕,地形是中間偏低,東西兩側較高,最低標高位於興山礦的179m,最高標高位於新嶺、益新礦的364m。由西向東,形成了坡距較長的緩坡,西部的地層主要由抗侵蝕性較強的花崗片麻岩係組成,而東部則主要是抗侵蝕性較弱的煤係地層。

1.2 礦區的基本情況

據檢測,鶴崗礦區的成煤年代約為中生代白堊紀。礦區的整體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呈南北走向,煤係地層總厚度1288m,為單斜構造,傾角10~39度,一般為25度左右。東西走向長26KM,傾斜長3.5KM。礦區內總共包括了36個煤層,其中有23個全部可采或者局部可采的煤層,煤層總厚度38~85m,含煤係數4.3~9.3%。整個礦區由北向南共連續分布了9個礦,其中1個露天礦,8個井工礦。現在,可探知的鶴崗礦區的開采深度是距地表340~820m。鶴崗礦區9個礦井中,突出礦井有三對:南山礦、益新礦和興安礦;高瓦斯礦井有三對:峻德礦、振興礦和興山礦。

2 主要影響鶴崗礦區煤礦生產的地質構造

2.1 褶曲對鶴崗礦區生產的影響

鶴崗礦區井田內部分大中型褶曲,使采區的劃分、大巷位置的選擇以及工作麵的布置都受到了直接的影響。據觀察,礦區內褶曲地質的工作麵運輸巷沿向斜軸掘進,可便利運輸,也使丟煤的概率減低,還能節省巷道[1]。但是,褶曲的地址使瓦斯壓力增大,容易發生瓦斯突出。而且褶曲構造經常會使煤厚產生突變,對礦區的開采產生影響。煤層會因為褶曲變得彎彎曲曲,對生產和運輸都產生影響。另外,礦區內的小型褶曲也為礦區生產帶來不便,其工作麵長度的變化不一,使機械化生產難以得到推廣。

2.2 斷層對鶴崗礦區生產的影響

鶴崗礦區地址構造複雜,斷層是普遍的一種構造方式。而其中,大斷層會把礦區內完整的煤田分割變成了四分五裂的小斷塊。把大斷層視為井田的邊界是鶴崗礦區的常有做法;同時,斷層對礦區井田開拓方式的選擇和采取布置也有直接的影響;當回采工作麵內存在小斷層時,生產條件的難度加大,運輸環節增加,正規循環受到影響,甚至直接導致停產事故。另外,斷層帶的岩石破碎度比較高,再加上鶴崗礦區內部分區域複雜的水文地質條件,很容易造成水淹事故,而破碎帶引起的瓦斯突出,也同時給礦區的安全生產帶來一定的危險。由於斷層安全生產的影響較大,所以必須在斷層的兩翼預留足夠寬度的保安煤柱,從而確保礦區的安全生產。但是,斷層越多,保安煤柱就越多,礦區資源的損失就越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