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低產低效林改造的幾點思考(1 / 2)

關於低產低效林改造的幾點思考

理論廣角

作者:劉金權

摘要:加快低產低效林的改造對於充分發揮林地潛力,壯大林業經濟,增加林農收人,發揮森林的綜合效益,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分析了低產低效林產生的原因,闡述了低產林改造技術措施,提出了低產林改造的管理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低產低效林;林業;改造

1低產低效林的成因分析

1.1林業生產缺乏分類經營指導

由於林地經營目標不十分明確或者單一地強調生態指標,造林規劃設計未能體現分類經營理念,有什麼苗,就栽什麼樹,苗木質量不高、品種選擇不當,生態林未按照生態林要求經營,商品林未按商品林標準經營,導致了不少商品林成為低產低效林。

1.2缺乏科學的經營管理

在以前相當長段時間內,林業生產處於一種粗放型經營管理狀態,一方麵,大量存在種苗質量差,樹種選擇不當,未實行良種壯苗,見苗就用,見種就采,調種不問地理種源,造林不適地適樹,不管造林地和林種特點,千篇一律造鬆、杉、柏等現象,致使林分產量低、質量差而不能充分發揮林地的生產潛力。另一方麵,由於重造輕管,幼林撫育工作不及時或根本就沒進行撫育,造成部分立地條件稍差的地段林相雜亂;而立地條件較好的地帶則是林相單一、林分密度與林木生長不相協調,林木生長量顯著低於同等立地條件下平均水平。

1.3投資主體單一、投入十分有限

經營管理粗放是導致低產低效林的直接原因,而經營管理粗放主要是因為投入嚴重不足。大部分商品林處於集體林區,林業最大的微觀投資主體是林農。一方麵林農本身受“三農”問題所困擾而長期處於弱勢群體地位,盡管近年來的集體林權製度改革和林木市場建設等林業改革成果不少,但對投資林業尚未產生十分突出的推動作用,特別是“林農”這個弱勢投資群體的地位始終沒有改變,廣大林農除簡單的勞動力投入外,其它要素的投入極為有限;另一方麵,由於林業具有生產周期長的特點,加上自成一統的林業管理體製,對社會投資缺乏吸引力。因此,大部分商品林在經營管理方麵的投入嚴重不足,致使各種管理措施及撫育技術措施無法落實,加之受到其它生產活動的不良影響,導致了林分向低產低效林逐步演替。

1.4自然災害頻發使得低產低效商品林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近年來自然災害頻發,特別是2008年不但遭受了年一遇的極端雨雪冰凍災害,同時還遭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嚴重災害。其中雨雪冰凍災害使森林資源受災總麵積60多萬畝。商品林林木大量折枝、斷梢、腰折甚至翻蔸,導致林相殘敗,林木生長嚴重受阻。“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害及地震災害引起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山地災使得大片商品林林木受到滾石破壞、林木根係機械斷裂、損傷。頻發而嚴重的自然災害,使全市低產低效商品林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2低產低效林改造的技術措施

2.1更替改造

更替改造用於殘次林、劣質林、樹種不適林、病蟲危害林、衰退過熟林和經營不當林。應本著適地、適樹、適種源的原則確定更新的樹種。更替改造可采取全麵改造、帶狀改造、塊狀改造等方法,即小班中的林木全部伐除或采用帶狀、塊狀逐步伐完並及時更新。

改造方法:根據林分狀況可采取全麵改造、帶狀改造、塊狀改造等方法。①全麵改造適用於采取任何經營管理措施都不能恢複到原正常生長的林分,一次性伐除改造地塊內的所有林木後重新造林;②帶狀改造適用於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的林分,根據等高線設臵采伐帶,帶寬不得超過林分平均高的2倍(最大不超過50m),帶與帶之間的距離不得小於采伐帶的寬度;③塊狀改造隨地形布局,每塊麵積山地一般不超過3公頃,平原或河灘地不超過10公頃,塊與塊之間的距離為改造林分平均高的2倍以上(最低不少於30m)。

2.2撫育改造

撫育改造用於低效純林、經營不當林及病蟲危害林。撫育改造需要調整組成、密度或結構,間密留稀,留優去劣,可采取透光伐撫育;需要調整林木生長空間,擴大單株營養麵積,促進林木生長的林分,采用生長伐、撫育或育林擇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