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昧的人抵觸文明,聰明的人挑戰文明。“追趕信息技術,並與之一起前進。”比爾·蓋茨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巨人發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在20年前,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在創建微軟時曾夢想:“在每一個家庭中,在每台辦公桌上都有計算機的美好前景。”20年來,他努力“將個人計算機還給人民”。為此,他推出Windows操作係統完成了一場深刻的革命,他是計算機“新教”運動的馬丁·路德。
市場反應靈敏,應變能力強,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向,這是比爾·蓋茨駕駛的“微軟戰艦”的一個顯著特點。因為他很清楚,隨著未來世界利益聯結在一起,如果想再次像這20年一樣在微軟取得成功,他必須再造輝煌。除此之外,比爾·蓋茨有強烈的學習願望和進取心,他能適應外部世界的變化,敢於接受新的挑戰。比爾·蓋茨總是在不斷地學習,對於一個承認在大學時極少聽課的人來說,這實在很有意思。
比爾·蓋茨的辦公室很大,看起來沒有什麼擺設。在座椅的那一頭,一幅巨大的奔騰芯片懸掛在牆上。另一麵牆上則掛著愛因斯坦的相片。書架上擺著兩個水晶球、一個地球儀及各類文選書籍。
每個工作日晚上,比爾·蓋茨都盡力抽出一個小時以上的時間來讀書。每個周末,他再設法抽出幾個小時來閱讀。他每天讀報,一星期要看好幾本雜誌。“我必定從頭到尾至少閱讀一份新聞性的期刊,因為那將開拓我的興趣。如果我隻閱讀我有興趣的部分,如科學版和商業版的一部分,那麼讀完雜誌的我,和開始讀以前的我,沒什麼兩樣,所以我全部讀完。”
比爾·蓋茨最喜歡的書包括《大亨小傳》《麥田捕手》和《另一個和平》,他也喜歡《麥迪遜之橋》。商業書籍當中,比爾·蓋茨推薦小艾佛瑞德·史隆所著的《我在通用汽車的日子》。幾年前的非洲之行,比爾·蓋茨在旅途中閱讀唐·強安森與梅特蘭·艾迪合著的《露西》,內容是敘述他們發現了一具有350萬年曆史骨骸的經過。比爾·蓋茨還讀過歐尼斯特·蓋恩斯的《死前的教訓》,以及安妮·普魯克斯的《海角家園》。
比爾·蓋茨是個廢寢忘食的讀者,外出旅行時不介意班機誤點,因為那能使他借機閱讀。比爾·蓋茨說:“有些書環遊世界不隻一次,但尚未被翻開讀過。”
比爾·蓋茨並不認為計算機會取代書本,因為書本有一些自然特質,使它們有用而且令人喜愛。他同時還指出,孩子們可以用收藏書的方式來收藏軟體。“我的孩子以後當然會擁有計算機,但他們會先擁有書本。”
比爾·蓋茨每天給自己3~4小時的時間寫他的自傳——《擁抱未來》。到了截止期限,他和合著者納山·米爾弗、彼得·雷諾生把他們已經寫成的部分扔掉,從頭再來。
1999年,比爾·蓋茨撰寫了《未來時速:數字神經係統和商務新思維》一書,它向人們展示了計算機技術是如何以嶄新的方式來解決商業問題的。《未來時速》贏得了廣泛的讚譽,並被《紐約時報》《今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和Amazon。com列為暢銷書。1995年,比爾·蓋茨出版的《The Road Ahead》,曾經連續七周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榜首。
從比爾·蓋茨的《未來之路》中,我們可以了解比爾·蓋茨的理想世界。在這裏,比爾·蓋茨向人們展示出另一幅全新的人類文明圖畫。按照比爾·蓋茨所描述的虛擬現實圖景,人類隻需坐在家裏,就可以極為逼真地暢遊天下。這樣一來,人類就無須“回到自然”,倒是自然以某種形式回到了我們的身邊,隨時連接於我們桌上的個人計算機中。我們無須像遠古的和尚和道士兩袖清風地雲遊四海,也無須像梭羅或愛默生那樣在瓦爾登湖畔搭一個窩棚,以便親聆自然的低語。我們可以進而推論,當虛擬的現實無限地仿真現實時,真真假假之間的界限就變得模糊起來。夢境、存在、神話、現實互動互構,融為一體。那時你可以是我,我可以是你,上下左右,古今未來,人與物的界限將最後打破,天人合一將不隻是上古真人玄機、靜觀宇宙幽微奧秘時的囈語,而成為新時代兒童可以利用手中袖珍個人計算機助人轉瞬成佛的親身體驗。
比爾·蓋茨把兩本書的全部收入捐獻給了非營利組織,以支持利用科技進行教育和技能培訓。
比爾·蓋茨以樂觀的態度注視著未來風雲,他有信心讓“微軟帝國”大廈永遠雄偉地屹立於計算機世界中,由他為人類開啟通向未來的道路。
雖然他身上科學家的成分在減少,管理者的成分在增加,但他對科學的熱愛卻與日俱增。他用3080萬美元購買了達·芬奇一部關於自然科學的原著,他要像達·芬奇一樣,用科學的成果和精彩影響人類未來幾個世紀。而他在《未來之路》一書中所發表的對未來的設想,可能會對21世紀的人們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