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穩定營業收入
旅行社如果在產生經營損失後還可繼續經營,旅行社就要通過合理運用保險及其他風險轉移技術,將經營收入的波動控製在計劃範圍之內,降低經營風險。
3.社會責任
旅行社如果在產生經營損失後,還未影響企業營業收入的穩定,那麼旅行社的管理者或經營者就應自覺地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努力將各種社會利益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內,從而保證旅行社良好的市場形象和社會形象。盡量減少對旅行社、企業員工、旅遊者以及其他相關企業的利益損失。
四、旅行社風險管理的組織
(一)完善旅行社的風險管理組織
1.建立風險經理崗位責任製
較大旅行社的風險經理由分管財務的副總經理兼任或領導,中、小型旅行社由總經理或副總經理直接兼任風險經理,對旅行社風險管理過程承擔主要責任。
(1)控製旅行社風險管理全過程。主要包括掌握風險管理計劃,製定指導風險管理政策,合理分配風險管理成本,合理反映風險差異,促使部門實現風險管理目標。
(2)合理運用風險管理技術。有效運用回避、預防、結合、轉移等一種或幾種風險管理技術、控製方法、風險管理政策,幫助各部門經理解決問題;計算並控製各種備選風險控製技術的成本和收益,發展較優的成本·效益控製技術;估算控製不同風險財務技術的成本與收益,發展低成本、有成效的風險財務方法,控製企業風險損失。
2.風險管理的內部組織係統
在旅行社最高管理層的控製與指揮下,以專業風險管理部門為中心,組織各經營和管理部門共同實現風險管理目標的完整體係。
(1)財務部門。主要加強與財務部門的合作,有效控製經營風險。因為一方麵,財務活動的各種記錄和數據提供了各種經營損失的信息。如死賬及賬麵評估可以提供資產、經營收入的潛在損失;各種票據可以提供資金使用與支出情況;資金負債表可以提供潛在經營風險情況等。另一方麵,財務部門的管理製度如果不健全,也會造成資金和有價資產的損失。
(2)銷售部門。主要加強與外聯和計調部門的合作,實現風險管理目標。因為旅行社的外聯部和計調部在產品銷售過程中,會發生產品質量不良、服務質量不高、過分的廣告宣傳等問題;而客源市場的變動、旅遊者消費習慣的變化、市場競爭狀態的變化、旅遊價格的變動,會產生收入與利潤的損失等經營風險。
(3)接待部門。主要加強與接待部門的配合,了解可能引起損失的各種自然和非自然的因素,杜絕或降低發生幅度和頻率,控製企業風險損失。因為旅行社在接待旅遊者的活動中,會產生旅遊者受到人身傷害、財產損失,以及由於旅遊活動中斷、服務質量失控所引起的投訴及經濟賠償等經營風險。
(4)人事部門。主要加強與人事部門的合作,做好人事記錄,處理好人才的崗位培訓、在崗培訓、人才管理、福利計劃和職務提升等事項,控製企業人事風險。因為人員是人事風險的始作俑者,人事風險有較大的隱蔽性和突發性,人事風險的大小與當事人的職位正相關,人事風險不可向企業外部轉移;而旅行社又是以提供旅遊服務為主要職能的企業,其人員的使用及人才的管理更是人事風險管理的關鍵所在。
(二)控製旅行社的風險管理
1.建立控製標準
旅行社應將風險管理的目標具體化,建立控製標準。
(1)活動標準。活動標準是通過管理對象為取得預期目標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來表現的。
(2)效果標準。效果標準是通過風險管理實際效果的數量化來表現的。
2.對比標準與結果,調整標準或糾正行為
旅行社應根據風險管理標準與實際執行情況結果的對比,來控製風險管理。實際執行情況有低於標準、高於標準和與標準一致三種結果。
(1)如果是低於標準,就需要改進執行行為或調整不合理的標準值來加以糾正;
(2)如果高於標準就要對標準進行修改,使其能科學地反映風險管理控製的基本要求。
通過對比分析,旅行社應著眼於未來更好的發展,積極采取有效措施,糾正執行行為,切實進行風險管理。
五、旅行社的危機管理
(一)危機管理
1.危機及危機管理
危機(Crisis)來源於希臘語中的krineim,其原始涵義是篩選。所謂危機是指幹擾(企業)事務自然流程的任何事件。危機管理理論認為,危機是事物的一種不穩定狀態,在危機到來時,當務之急是要實行一種決定性的變革,針對危機進行幹預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