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之後對中國經濟及中國人民日常生活的好處無與倫比。但關鍵是人民幣想成為國際貨幣的內在實力條件和外部許可環境以及作為牽引推動的導火索機會是否都已成熟和具備。
中國的GDP總量僅次於美國、歐盟和日本,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近十幾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一直都在兩位數,中國的國際貿易增長速度更是處在高位。而且中國的人口眾多、地大物博的內在消費優勢仍處在萌芽發展階段,國內市場潛力巨大。世界對中國的信心指數和實力認同感正旺盛。特別是在金融危機衝擊之下,歐洲受到東歐國家破產危機的累贅經濟疲軟不振,美國金融體係崩潰國家經濟下滑,日本經濟衰退明顯。惟有中國的經濟基本麵仍很穩定,經濟仍在增速發展。世界各國正期盼著中國經濟的穩健帶動世界經濟複蘇。美國總統奧巴馬還在等著中國是否借錢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回話,具體中國能借多少也是世界各國關心的問題。
在此背景下,人民幣似乎已經具備了成為國際貨幣的談判的必要條件:自身經濟實力及在國際貿易、投資和金融體係中的影響力。
在2009年的中國兩會上,人民幣國際化成為熱點,還被提上了日程。有代表直言不諱地提出中國應該把人民幣去國籍化改為“華元”,讓香港、澳門和統一後的台灣省共同使用。待全中國強大以後,將使中國的華元成為與美元、歐元並駕齊驅的世界貨幣。
就目前階段看,把人民幣改華元的假想是在亞洲不可能出現“亞元”的情況下,未來亞洲可能將出現三種以上主要貨幣相互競爭的局麵,特別是日元、人民幣和印度盧比之間的競爭。而要使中國的貨幣隨著經濟實力的上升成為居於統治地位的亞洲通用貨幣,就要放棄帶有政治色彩十分濃厚的“人民幣”稱號,改為具有中華民族和經濟特征的“華元”,並在適當的時候讓港澳台也使用“華元”。這樣在本世紀中期,華元在亞洲將居於支配地位,在世界上將和美元、歐元勢均力敵。
更有經濟學家們在討論建立一個大中華貨幣區的設想。從趨勢上看,亞洲已經逐漸成為重要經濟體,比如說GDP差不多占到全球的1/3,如果在亞洲建立一個統一的貨幣金融製度,跟歐元、美元形成穩定的三足鼎立的貨幣關係,會客觀上保證全球政治經濟的長期穩定,從中長期來看,應作為新一輪貨幣金融體係構建的方向。
建立亞洲貨幣體係以什麼為核心、以什麼樣的製度安排是問題的關鍵。如果形成東亞和東南亞的聯盟,一個重要前提是日本必須跟美國脫鉤,這才能具備產生亞元的社會基礎。至少在10年到20年的跨度中,這是一個很難實現的貨幣製度安排。剩下來就是兩個選擇,要麼以日元為主、要麼以人民幣為主,來構建亞洲統一的貨幣製度。在日元和人民幣兩者選擇當中,很明顯人民幣要優於日元,主要是中國相對獨立一些,和亞洲文化上更融通一些。亞洲的貨幣製度應以人民幣為核心,形成亞洲人民幣,相對其他方案來說,更具備現實可行性。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不失時機地在兩會期間透露:“將全麵推進人民幣貿易結算。”這位曾在2005年國際貨幣會議上挑戰格林斯潘的“人民幣先生”,看來決心要啟動人民幣走向世界了。
根據周小川行長的這一啟動路線圖,很大一部分中國的經濟學家們提出了很現實也很必須的前提條件假設。
如何來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首先還是要回到全球金融體係怎麼構建上。現在中國在國際貨幣規則的製定上介入的太少,幾乎完全是被牽著走。在金融規則方麵的被動,也與我們金融國際化程度低有直接關係。現行的有些國際金融貨幣規則本身是限製發展中國家銀行的規則,由於我們的話語權太少,也隻能被迫接受。所以從這幾個角度來說,人民幣的國際化其實是中國整個國家國際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實施層麵看,人民幣能否在全球尤其是亞洲流通起來,關鍵還在於我們能不能創造一個使用人民幣的環境。就國內而言,中國確實要把激發內需的長期機製建立起來,就是說從現在開始,中國的確要有一個戰略上的轉移或轉折,那就是要依靠國內消費真正帶動中國經濟長期增長。廣大的低收入階層和廣大農民,他們的收入、消費機製,包括信用機製需要盡快建立起來。而與此同時,中國要參與創造或參與分享國際一般購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