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在海外直接投資的狀況雖然比改革開放之初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仍存在著產業結構不係統、投資區域分布不合理、投資規模小不成體係、投資產業技術含量低下以及投資收益不高等不是缺點。
據有關數據統計,中國的海外直接投資企業中贏利的占55%,多為非生產性企業。收支平衡的占28%,虧損企業占17%,其中以生產性企業居多。這與國際上工業類企業在跨國公司中所處的主體地位和巨大規模形成鮮明對比。中國的海外直接投資多集中在發達國家和港澳地區,規模偏小,難以獲得規模優勢,難以進行有效研究和開發,無力支持銷售和售後服務,從而導致了惡性循環。另一方麵,盡管近幾年中國海外投資質量和檔次有所提高,出現了一批技術含量較高的生產項目,還有一些高科技企業積極在美國和歐洲發達國家建立獨資或合資的研究機構和技術中心,但總體來說對外直接投資過分偏重初級產品產業的投資,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仍然偏小。如在非貿易性海外投資項目中,近40%屬於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資源開發及初級加工等勞動密集項目。
麵對這樣的現實環境,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應共同協力一道為中國企業境外直接投資創造良好的國際政治和經濟環境。
事實上,中國具備更多的是向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近或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實行“梯度轉移”的條件,這種投資在於利用各國貿易政策,更能發揮現有比較優勢;而在發達國家尤其是技術資源和智力資源密集地區,則應建立研發機構或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合資企業以達到跟蹤和開發高新技術、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的積極效果。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主動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戰略的調整,盡可能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提升中國企業在全球戰略中的地位,減少全球化給我們帶來的消極影響,同時可以大大避免新興起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出口貿易的敵意製裁和封鎖。
在新的國際經濟形勢下,中國出口為主的外向型企業如何避免貿易保護主義對企業的發展影響成為企業家及當地政府們努力思考和解決的首要問題。山東省在政府和企業攜手抓住契機進一步擴展海外直接投資方麵做得比較成功。
山東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境外投資管理處處長臧耀剛說,金融危機對企業而言既是嚴峻考驗,又帶來了巨大機遇。隨著國際能源材料價格的大幅回落,以及一些國外企業遭遇經營困難、急需資金支持,我國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的門檻正在不斷降低。山東省緊緊抓住周邊國家和地區貨幣貶值等有利條件,鼓勵企業加快推進多種方式的境外投資,鞏固並擴大了山東省在國際生產要素配置中的話語權,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臧耀剛介紹,山東省產業結構決定短期內其對外資源高度依存的狀況不會改變。近年來,為減少對海外資源的依存度,打破壁壘助推企業直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山東省一直穩步推進企業“走出去”。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原材料價格下跌,正是對外收取礦權的有利時機。如兗礦集團用2200萬美元收購澳大利亞的一個煤礦在2007年下半年投產後,到2008年底累計產煤350萬噸,價值2.5億澳元(約為11億元人民幣)。兗礦負責人表示,現在即使有人出價10倍也不賣。
作為高檔包裝紙龍頭企業的山東太陽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準備借機將生產車間搬到海外,在老撾建立一個林紙漿一體化的工廠,建立育苗基地,3年到5年收購一次木材,並建小水電,計劃紙漿年產量將達到100萬噸,以此繞開國際貿易壁壘,並通過利用海外廉價勞動力和原材料降低生產成本。
臧耀剛在總結山東省的企業在新一輪的境外直接投資取得成功的經驗時說,山東省政府在這個過程主要通過四種模式來推進企業海外投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一,山東省力促企業加快國際資源能源合作。自2007年山東開始實施境外能源開發“1163”工程,以鐵礦、銅礦、金礦、鋁土礦等10類資源為重點,逐步在境外建立10個資源生產供應基地,推動鋼鐵、電力、煤炭、有色金屬、化工等行業60家大企業參與開發大項目,計劃用5~10年時間力爭全省投資參股的境外資源生產基地所提供的資源占全省資源進口總量的30%以上。山東省已累計核準資源開發項目80個,初步在境外形成了年產300萬噸煤炭、500萬立方米木材、10萬噸天然橡膠、50萬噸錳礦、600萬噸鋁土礦的權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