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美元何以還能主導世界經濟(1)(1 / 3)

1.美元的霸主地位還能挺多久

G20倫敦峰會召開前夕,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中國央行官方網站上發表了《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係的思考》的文章。周小川的文章主旨有二:其一,國際貨幣體係需要改革;其二,創造一個超國家主權的國際儲蓄貨幣。周的文章雖然是以個人名義發表的,雖然是以“思考”的方式試探性提出的改革願景,但全世界的人包括美國人都明白,周小川的文章已經動了美元作為國際儲蓄貨幣霸主的“奶酪”。

周小川的這一“改革國際貨幣體係”的願景,如一些評論所言,此項提議“捅了美國的馬蜂窩”。不過,在遭到美國反對的同時,它卻獲得了澳大利亞以及包括巴西、俄羅斯、印度、阿根廷等新興市場國家在內的廣泛擁護,且獲得了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為主席的聯合國顧問委員會的支持。甚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斯特勞斯·卡恩也表示,中國方麵提出探討創造一種可以替代美元的新型國際儲備貨幣的建議是“合理的”。

正如所預料的,周小川文章的主旨並不是這次倫敦峰會討論的主要議題,甚至就沒有作為一個官方提案文件進行討論。但事實上引起了國際經濟觀察家們熱烈的爭論,從而再一次引出了對“美元霸主地位還能挺多久”的反思和探討。起碼像中國經濟學家吳敬璉所言:在輿論方麵對美元的發行有一種國際機製加以控製,要給美元的發行機製套上籠頭。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首先提出了“美元的霸主地位會動搖嗎”的提問,他的理由是美國正加大馬力印鈔票購買國債,美聯儲宣布將有意購買3000億美元長期國債,美元麵臨大幅貶值風險,改革國際貨幣體係的呼聲四起。斯蒂格利茨同時說,現在判斷美元的霸主地位受到影響為時過早。因為,美國的金融市場一直存在大量問題,沒有保持良好運作。所以美聯儲開始把重點放到影響期限結構來降低長期利率,這可能是這一政策的部分出發點,即通過降低長期利率,從而使用戶進行抵押貸款。當然還會有其他因素在影響決策,現在要斷言所有影響決定的因素還為時過早。但斯蒂格利茨也指出,這次危機給全球儲備體係改革提供了契機,單一美元儲備體係其實很脆弱,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穩定性、通縮的傾向、公平性等,這是一個奇怪的體係。世界上窮國借錢給富國,而且利率幾乎為零。所以他認為這次危機也給全球儲備體係改革提供了契機。

美國康奈爾大學金融學教授黃明評論說,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手上掌握的經濟數據讓他非常擔憂。現在作出這個決策很簡單,就是兩害相較取其輕,多印1萬多億美元鈔票會對美國長期通脹有非常大的壓力,對美元的信譽會有影響,但假如不這麼做,美國經濟現在就會陷入泥潭。

事實上,美國這次的金融危機是百年不遇的深度危機,要想走出來,確實要采取一些非常規的、不同於以往的政策和措施。美聯儲提出直接購買美國國債一方麵要給大家信心,維持美元的國際主要貨幣的地位,另外也是要求他國繼續購買美國國債,幫助美國擺脫這次危機。美國之所以敢有這樣的動作是以其實力為基礎的,無論美國的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政治實力都還是世界上最強的。此外,當今形勢下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美元在國際儲備貨幣中的霸主地位近期內很難改變。首先,可以取代它的貨幣要麼沒有,要麼非常弱。歐元、日元近期內不可能取代美元,因為歐洲和日本的經濟比美國更糟糕。其他的選擇,比如某個國際組織發行的貨幣或金本位也會產生另外的問題。這些做法太劇烈,當世界金融、經濟需要穩定、需要複蘇的時候,估計沒有多少國家和機構願意做某些劇烈的改變。從整個世界角度,先得讓金融和經濟穩定複蘇起來,然後再來討論長遠的儲備貨幣優化問題。近期金融動蕩的情況下,去做任何實質性的改變都會增加動蕩。

要討論美元的霸主地位到底能挺多久,還需要翻閱曆史追根美元是如何成為國際貨幣的霸主。20世紀30年代,經過世界經濟大蕭條,曾經作為世界貨幣的英鎊與黃金脫鉤開始失去公信力,再加上兩次世界大戰英國經濟消耗殆盡,而此時的美國卻因為遠離戰場,借機大發戰爭財,戰後成為英國的最大債權國,強迫英國借貸以美元計算,從而把美元推到替代英鎊的世界貨幣地位。在各國棄用貨幣的“金本位”製後,美元則與黃金掛鉤,每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世界各國采用美元標準、以美元的價值支持各種貨幣的價值。這也就是所謂的可調整固定彙率製。同時美國建議設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立布雷頓森林體係來管理國際金融體係,並在必要時填補漏洞以示美元的可信度。這就是美元成為國際貨幣的曆史過程。

但當美元的霸主地位穩定,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大大超過世界任何國家的時候,美國卻失信了美元的“金本位”承諾。在1976年尼克鬆總統時期,美國自行解散了布雷頓森林體係,也使美元脫離“金本位”。而此後美元之所以仍能夠居於霸主地位,卻是因為美國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的淫威。二戰之後的多少次世界局部戰爭和那麼多次的金融危機都是因為美元受到威脅惹的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