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析以網絡為載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2 / 2)

5.加大了高校學生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傳統的思想教育模式中,學生處於一種接受知識的地位,不利於學生思維的發揮,創新精神被排斥或限製。而在網絡環境下,網絡文化的強烈開放性和全球化、數字化、虛擬化等特點,使學生可以自由、平等地去體驗網絡文化帶給人們的新境界。學生由傳統的被動式接受知識的“灌輸”教育轉化為主動參與思想交流,讚成什麼,反對什麼,均可以在網上袒露無疑。這使學生工作者能夠獲得真實的思想信息,對於學生工作的研究及開展針對性和時效性教育提供了契機。

(二)網絡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利方麵

1.容易導致教育效果下降。教育中,師生間的交流是雙向的。在網絡教育過程中,由於教師沒能對學生的疑問及時反饋,或不能根據學生的交互反饋進行及時有效的評價,因而對學生的交互活動缺乏有效控製。網絡教育能夠為學生認知發展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卻缺乏對學生情感的關注。“唯理智教育傾向”顯現於網絡教育,智力獲得和智力訓練占據了網絡教育目標體係的中心位置,忽視了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去激發學生追求人文意義的興趣和激情。網絡教育在促進學生情感發展方麵尚顯不足。網上冗餘信息、垃圾信息、“黑、白、黃”信息等不良信息大量充斥。學生利用網絡進行遊戲、聊天甚至從事有損於自己身心健康的活動就在所難免,這樣對教育教學無益反而有害。

2.容易導致價值觀念偏移。網絡環境是一個沒有邊際的世界,各種不同思想文化、價值觀念在這裏彙聚交織。西方發達國家欲建立“網絡霸主”壟斷信息的製造和傳播,竭力將自己的思想意識淩駕於世界之上。這種鬥爭雖然不像真槍實彈那樣為每個人所感覺,但它可以通過網絡傳播改變人們的思想。因此,在網絡環境中,應重視年輕人受西方價值觀念影響的問題。

3.容易導致道德法律觀念的淡化。由於網絡環境還沒有形成係統的法律規範,因此,網上行為主要取決網絡使用者的自覺和道德責任感。再加上網絡行為具有虛擬性的特點,約束不力,會造成道德責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識的泛濫與法製觀念的淡薄。

4.容易導致思維方式的漸變。從思維模式上看,書刊造就了人們發達的想象和邏輯思維能力,而網絡媒介則使人的形象思維能力發達,想象和邏輯思維能力較差。網絡環境具有高度的綜合性,超越簡單文字或靜態圖像的桎梏。然而,信息的高度圖像化往往會導致青少年漸漸忽視思考、追問本質的思維方式,它的形象化傾向會誘導他們用“看”的方式而不是“想”的方式來認識世界,它會使人們過多地依賴信息而忽視實踐,這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年輕人整體素質的提高。

5.容易導致生活方式改變。年輕人可以從網絡環境中獲取所需要的大量信息,這種極大的方便,似乎令人感覺隻要有了網絡,足不出戶便擁有了一切,從而沉迷於個人小天地,變得“閉關自守”起來。網格環境可以加劇年輕人的自我封閉,造成人際關係的淡漠,使得人與人之間麵對麵交往的機會減少,久而久之,使人產生非社會化的傾向,容易導致交往能力下降,造成人際情感逐漸萎縮淡化。

三、堅持發展網絡載體

在網絡化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麵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同時也麵臨新的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因此,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努力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去占領網絡文化的陣地,切實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的工作。今天,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關起門來進行德育教育的時代已經過去,代之而起的應該是開放的德育觀念,既要加強對網絡的管理又要加強對學生的正麵引導;既要增強教育對象對多種意識形態、多元價值取向的辨別能力,又要使他們在多元價值觀念中保持必要的張力,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讓網絡平台更好地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堅實載體。

參考文獻:

[1]陳萬柏.論思想政治載體的內涵和特征[J].江漢論壇,2003(07):115-119

[2]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駱鬱廷.思想政治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91—414.

[3]董世軍.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論[D].吉林大學,2008: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