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變詞語的核心意義。這種類型指的是在網絡中使用的詞語,其意義較之日常用法,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變化後的意義與原義沒有任何關聯。如“囧”原義:光明,而網絡用義是表達驚詫、哭笑不得、鬱悶等多種不可言說、不便言說、不想言說的情緒,該詞的原義與網絡用義之間沒有任何聯係,詞義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再如“打醬油”原義:購買醬油,而網絡用義指對於敏感話題采取“王顧左右而言他”的態度的一種表達方式。
(2)為原詞增加新的引申意義。部分網絡詞語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原詞的核心意義,而是通過增加一些新的引申意義來達到語義變遷的目的。如“巨”本義:很大,而網絡義是程度副詞,表示程度較深、大、強。再如“雷”本義:雲層放電時發出的響聲,而網絡義指被雷擊中的感覺,指看到令人驚訝的事後產生的一種被衝擊的情感體驗。
(3)為原詞增加新的比喻意義。由於所描述的事物與詞語之間具有某些相似性,因此,部分網絡詞語通過增加比喻意義的方式來改變其現實使用意義。如“火星文”字麵義:火星人使用的文字,而網絡義:由符號、繁體字、日文、韓文、冷僻字等非正規化文字符號組合而成網絡交際用語。再如“山寨”本義:舊時綠林好漢占據的山中營寨,而網絡義:指盜版、克隆、仿製等帶有民間色彩的產品或廠家。
(二)網絡用語的特點。第一,簡潔化。網絡語言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它比日常交流用語要簡單明了得多。不管其采取什麼方式,但最終目的就是用最簡單的語言形式表達最貼切的含義。第二,草根化。這裏的“草根”是指網絡語言是現實生活活生生的反映和折射。它既不像官方語言那麼客套、高深,也不是完全生活中的口語,而是來源於生活但又在此基礎上附有新意、幽默感的新詞的創造。第三,符號化。某些符號開始進入漢字係統,成為一種新的網絡語言形態。符號化的網絡語言比較適用於手機短信和網絡聊天。它能打破方言的障礙,溝通人們的情感和心靈。第四,新奇化。具有革命意義的創新性是網絡語言的最大特點。一個時代新詞語的大量湧現,正預示著某種新的力量、新的思潮、新的觀念的崛起。網絡語言的新奇化,同樣如此。一時還不能被大家接受的詞語,慢慢地就會尋常化、規範化,進而進入到我們的各種詞典和工具書。第五,多媒體化。網絡語言它不僅包含文字、圖畫和聲音媒體,甚至還可以插入動畫效果。這種插入多媒體語言的網絡語言,比起傳統的應用文語言所容納的信息要更加豐厚和深遠。第六,全民性。富有人情味、俗雅共存的特點創造了平等、自由的傳播氛圍。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網絡語言,絕大部分的網絡語言通俗易懂,既能夠運用口語化的語言準確傳遞信息,又能夠具有趣味性、親和力,能夠適應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第七,流行性。時下,媒體在提及某個網絡用語時,常常會用到“一夜走紅”“躥紅”,甚至是“井噴式爆發”這樣的說法,可以說是相當充分的反映了網絡語言的流行性這一特點。當然網絡語言的流行性也分為兩種,一種是能夠保留下來為後人沿用的,另一種就是流行一段時間後就慢慢淡出,直至煙消雲散的。
五、社會影響及其接受情況
網絡用語的流行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麵的。首先,網絡用語作為輿論導向影響著大眾的文化與心理。網絡語言的廣泛傳播營造了強大的“意見環境”,其背後複雜的大眾情感的表達,可以說體現了網民對社會公平和公共道德的渴望和訴求,從而影響著輿論的導向。而使用網絡用語的網民所形成的網絡文化以及這種文化對網民社會性的塑造,實際上是對人們生活方式及社會心理的一種塑造。其次,網絡用語帶動網絡文化的形成,對大眾現實生活的直接影響還體現在隨之產生的經濟效益上。如網絡上流行的“山寨文化”就帶動了山寨產品的熱銷,購買者將其奉行的“草根精神”進行到底。
另外,從語言學角度來看,與日常用語相比,網絡交流時使用的很多詞語的意義或多或少都發生了變化,有讀音變化、形體變化、詞語本身意義的變化等等。這些變化,從某種層麵上來說,有別於甚至是違背了一般的語義變遷規則和人們正常的語言習慣,從而產生了網絡時代下特有的“網絡用語”甚至是“火星文”。隨著網絡語言在社會文化生活中地位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展開了對語言規範化的討論。有些學者認為網絡語言衝擊了漢語的規範性,進而引發了對網絡用語規定主義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