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絡用語的語義變遷形式
眾多日常詞彙的意義在網絡交流中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遷,主要集中在音變、形變、義變三種方式上。
1.改變詞語讀音。通過對大量網絡詞語的分析,我們發現,通過“音”的變化來變換語義的,在網絡詞語中有以下幾種方式:仿詞、諧音和合音。
(1)仿詞。仿詞是指更換現成詞語中的某個語素,仿造出新詞。換用音同或音近的語素仿造新詞語,叫作音仿。如“負翁”:負債的有錢人,特指貸款消費族。(原型:富翁)“富翁”是有錢人,“負翁”就並非如此了,後者通過音仿的手法,改“富”為“負”,形象地表現了“超前消費”一族負債生活的現狀。
(2)諧音。諧音是指用同音或音近字來代替本字,從而產生新的表達效果的一種修辭方式。如“偶”:第一人稱代詞(我);稀飯:對人或事物有好感或者感興趣(喜歡)。從規範的普通話發音來看,上述網絡詞語和日常用語之間的諧音關係並不明顯。但考證方言發音,就很清晰了,“偶”來自港台方言;“稀飯”與“喜歡”諧音是由漢語部分方言中聲母“h”“f”不分導致的。
(3)合音。合音是將兩個字的讀音連在一起,組合成一個單獨音節的一種拚讀方式。如“醬紫”:“這樣子”的合音;“表”:“不要”的合音。“醬紫”原義是指一種暗紫中略帶紅的顏色,在網絡詞語中被用來代替“這樣子”,指代某件事情;“表”本來指一種計時工具,在網絡詞語中代替“不要”,表示對事件或動作的否定。
2.改變詞語書寫形式。現代漢語的書麵形式是漢字,是典型的方塊字。但在網絡世界裏,卻不僅是用漢字表現漢語,字母、數字甚至一些抽象符號憑借其形象、便捷的特點也被用來適應網絡意義,成為網絡用語語義變遷的一個重要手段。此種方式大致包括了以下幾種方式:
(1)漢字符號化。漢字本身也是一種符號,但此處是指與文字不同的其它類型的符號,如數字、字母、抽象符號等。
①文字變為數字。由於輸入簡單快捷,大多數漢字在網絡中被與其存在諧音關係的數字所代替。如“7456”:氣死我嘍;“520”:我愛你。當然也不是所有數字都是通過諧音方式來代替的。
②文字變為字母。同樣的原因,在字母使用上也有體現。網絡詞語中字母的使用情況,較之數字,顯得更加多樣化:有因讀音相近而代替文字的,如“CU”:即see you,取自英語同音字母;有拚音或單詞省略的,如“PK”:對決,是英語單詞Player Kill的省略;還有一些符號是屬於字母和數字的組合,如3Q表示thank you。
③文字變為抽象符號。在網絡交際中,一些指示性符號能夠更加清楚地表示交流者的情感變化。由於表意生動形象、快捷方便,這些符號越來越多地被運用於網絡交際中,成為網絡詞彙的一個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一些更新比較快的輸入法、QQ等網絡交流工具及各個論壇均包含自己獨特的表情符號。有學者甚至將這些難以識別的符號稱為“火星文”。一些常用的抽象符號如“:-)”表示微笑,由“:”“-”和“)”組成,這裏各個部分分別表示眼睛、鼻子和嘴巴,微微上翹的嘴唇,正是人們微笑時的主要麵部特征。
(2)拆詞。拆詞是指將原有詞語已經固定的理據意義破壞,通過對其語素意義做出另外選擇或使其結構發生變化,從而產生新的理據意義,使詞語意義發生根本性變化。如“蛋白質”:笨蛋+白癡+神經質(原義:天然的高分子有機化合物)。這類詞的語音並沒發生任何改變,但意義與常規語言相比,已大為不同。原本固定的組合,幾乎都被拆成字麵意思來理解。表麵上看來,這些詞語的形體也並沒有發生變化,但深究其義可以發現,組成詞語的各個語素實際上已經獨立出來了。
另外還有一種是拆字,指某一個字按構字部件被拆成幾個部分,如“強”被拆成“弓雖”,“好”被拆成“女子”。“弓雖”是一個在現代漢語日常用語中根本不存在的詞,但由於組成這個詞語的兩個字“弓”和“雖”正好是“強”字的構字部件,因此在網絡用語中,“弓雖”便成為“強”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而“女子”盡管屬於現代漢語常用詞但此時也同樣成為“好”在網絡中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3.改變詞語意義
從日常用語到網絡用語,許多詞語的意義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本處所說的改變意義,是指詞語通過自身意義的改變來達到語義變遷的目的。總的來說,其意義變化包括以下三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