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浙商永續不敗神話(2)(1 / 3)

如何快速在價值鏈中的高端發展和成長?世界營銷大師米爾頓·科特勒先生說,“簡單地講,就是通過‘購買高端’。購買高端技術,購買高端品牌,購買世界性的主流分銷渠道。”

2.浙商,不要滿足於“模仿秀”

一度風靡熒屏的模仿秀,讓人感慨不已:你看他們唱的歌,有不少還真是比“原裝貨”強多了,模樣好像也還要帥一些,但為什麼就不是“星”。現在模仿秀已經吊不起觀眾的胃口了,也沒見哪個模仿秀冠軍紅起來。因為你模仿得再像,或者是模仿得越像,越是人家的影子,越沒有你存在的價值。

“形象不佳”的模仿戰略曾經是浙商軍團屢試不爽的創業法寶,在起步階段,模仿是最低成本也最安全的拐杖。浙商的模仿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抄襲式的克隆和拷貝,二是看樣式的“依樣畫葫蘆”;或者說有時候仿製國外的東西,有的時候國內企業又相互模仿。

客觀地說,模仿是浙商進行原始積累的有效工具,而且聰明的浙商把模仿戰略做到了極致——創造出了令全球同行恐懼的塊狀經濟。一家織襪子發了財,忽地一夜之間,千家萬戶都擺起織機;聽說某人養珍珠賺了錢,全村上下紛紛挖塘養河蚌。鄰裏看樣,村鎮模仿,“重複建設”的結果,在浙江出現了500多個銷售過億元的特色產業專區。每一個產業區都有成千上萬的大小業主。

鄰裏看樣,村鎮模仿,與簡單的“重複建設”並不一樣,因為他們內部存在非常緊密的產業生態關係。這些內部條狀、外部塊狀的特色產業區,是浙商打天下的一隻手(另一隻手是專業商品市場)。

模仿戰略適用於力量弱小的起步階段,模仿戰略本身就表示模仿者承認自己是在某些方麵低人一等的。更重要的是,以模仿為出發點的競爭,使得模仿者組織內部容易產生創新精神的缺乏,從而限製超越被模仿者的能力,導致企業功能的退化,公司會慢慢退化成一個“車間”,這時“後起之秀”就永遠隻是一個高水平的“模仿秀”而已。

越來越明顯的事實表明,繼續低水平的模仿,將損害浙商引以為豪的塊狀經濟。浙江省的一份調研報告說,無論是產量占據世界1/3的嵊州領帶,還是讓意大利人也刮目相看的溫州鞋業,都差不多是相互模仿的產物,缺少核心技術、品牌和高增值業務。

可怕的是,這種慣性加惰性的模仿將使得企業的營銷、研發等核心功能逐漸退化。比如在義烏,整個縣域經濟體就像一個超級巨型股份公司,小商品城就是這個超級公司的銷售部,各行業的龍頭企業則是研發部門。大公司的新產品新工藝一上來,就是“大家共用”,你一朵花,我就少一個瓣。這種同質化競爭的結果,不僅使得領跑公司承擔了“公共成本”,使得大公司的收益被“攤薄”,同時跟風企業變懶。結果出現大企業沒有實力,小企業沒有活力,從而導致整個產業專區不可避免的陷於“向下的競爭”,也就是拚成本,實際卻是抬高了經濟體的最終成本,削弱競爭優勢。

在資源硬約束瓶頸越卡越緊的情況下,浙江製造“低成本、低檔次、低附加值”的“三低模式”急需轉型。反映產品深加工程度和技術含量的工業增加值率,浙江的數字不僅遠遠低於美國、日本的水平,甚至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下。近年來,以“浙江製造”為代表的中國製造業風行全球的同時,也頻頻惹上種種非關稅壁壘限製和反傾銷指控,也與我們善於模仿,隻拚成本有關。“浙江製造”成了廉價品和中間產品的代名詞,隻有屈居國際垂直分工的末端,大量低層次的出口產品處於不利的國際貿易地位,隻能分得國際價值鏈最微薄的利潤份額。“大姐做鞋,二姐看樣”是一句俗話,我們現在已經是一個手藝熟練的“二姐”了。要做大姐,就要大膽,哪怕手指頭被刺破,出一點血也值得。

3.浙江民營企業低成本之路還能走多遠

浙江的民營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對政府和銀行的依賴性不強,有獨立生存與發展的能力。經過2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本地的產業集群優勢,在全國市場的占有率相當高。浙江是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得最好的地方,但也遇到一些困難。比如一些中小民營企業融資困難,求助於地下金融,而民間融資利息高,運行不太規範,使民營企業承擔巨大的負擔。另外企業要做大,必須進行並購,但是缺乏收購資金成了瓶頸。

令人擔憂的是,他們的產品仍然是以量取勝,質難以提升。缺乏產品的核心技術和開發能力,在高端市場上形不成競爭力。沒有造就世界性的知名品牌,產品附加值低。我總懷疑這條路還能走多遠。

一個國家或地區依靠低成本完成原始資本積累,走入市場是正常的。每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都必然經曆這樣一個階段。但這條路是有盡頭的,不可能一直走下去。如果不及時調整發展模式,必然會發生衰退。如今獲得低工資勞動力越來越困難(即出現了“民工荒”);出口屢屢遭遇反傾銷,甚至發生了西班牙燒毀溫州鞋這樣的事件;經濟發展引起資源和能源緊張,價格上揚,利潤空間日益縮小等等,表明浙江民營企業低成本擴張之路已經快走到頭了。如果不轉換發展模式,這個地區經濟衰落也不是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