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世界其他地區的產業集群地區,擁有自己的設計人才和設計能力是這些地區完成OEM升級、保持優勢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意大利的皮鞋業、瑞士巴塞爾的製藥業和德國勒姆什特地區的工具製造業。
現在,中國內地的一些OEM企業也已經開始逐漸向ODM企業轉型,如浙江的茉織華服裝公司和珠三角的丹奇日化都是通過將製造優勢轉變為設計優勢,而成為了行業內的翹楚。特別是茉織華,從10年前專門接單為日本公司生產工作服,到現在已經為利維斯、Guess等美國知名服裝品牌設計代工了。但是,受到人才、管理等方麵的限製,浙江的中小企業目前的設計能力還沒有辦法和台灣地區、新加坡等地區抗衡。
3.OEM/ODM-OBM:品牌升級
從OEM企業向品牌升級,從OEM企業轉變為OBM(OwnBrandManufacturing,自有品牌製造)是近年來浙江中小企業最熱衷的話題。浙江的OEM企業家們出國到大商場轉了一圈後,心理開始極度不平衡——歐美國家貨架上擺放的都是浙江製造的產品,出廠價兩塊錢的棉襪貼上了彪馬的標簽能賣到50元,一塊錢的聖誕節小商品最起碼賣到3美元,如果絲巾打上了“愛馬仕”或“Coach”的標簽,身價更是上漲百倍……就是在國內市場,浪莎、寶娜斯和夢娜品牌的襪子就比同類產品的價格高出近一倍。
而在采購商和批發商的麵前,大部分浙江中小企業始終處於被挑選的地位,隨時受到來自本地競爭對手和其他區域的挑戰。這樣的危機,20年前的台灣同行也曾經遇到過。目前最大的自行車品牌“捷安特”的廠商巨大集團董事長劉金標回憶:“那時是1986年,巨大最大的合作夥伴——一家美國自行車品牌企業開始慢慢減少對巨大的訂單。我當時聽說他們要到深圳考察設廠,自己生產自行車,巨大很有可能一蹶不振,乃至倒閉的消息。我幾乎馬上就決定要上自己的品牌。”
如今的浙江OEM企業也有著和劉金標同樣的擔憂,創建自主品牌之風越刮越盛。根據義烏市工商局的統計,截止到2003年底,義烏注冊品牌的數量超過了4000個,位居浙江之首。但是,如此龐大的品牌基數暴露的正是浙江中小企業創建品牌之路的誤區。
美國PA谘詢顧問集團公司常務顧問朱迪斯·巴尼特女士曾指出中國服裝品牌的問題——“品牌化是一場馬拉鬆,而不是短距離疾跑”。把創建品牌等同於用錢砸廣告的“短距離疾跑”的思想在浙江中小企業中仍然十分普遍,大量中小企業又不具備打廣告公關戰的經濟實力,品牌建設處在了十分尷尬的局麵。
品牌隻有在終端消費者中形成影響力,才能得到采購商優先選擇權,對於跨國零售商來說,采購技能是他們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他們非常善於在世界各個地區尋找最好的產品、最好的質量和最合適的價格。一般來說,中國中小企業的品牌並不是采購商注重的方麵,因為這些品牌對於他們和最終消費者來說都是不熟悉的,所以有品牌和沒有品牌的區別不大。隻有當品牌在終端消費者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時,品牌才會成為左右采購商做出采購決定的因素,比如說索尼。
偌大的小商品城、上千個攤位,每個攤位的老板都強調自己的產品是自己設計、自己生產的品牌。在義烏眼鏡城和大唐襪子城,甚至出現了一個攤位一個品牌的情況,這些品牌的生命力堪憂。
在這場長距離的品牌建設路途中,大部分OEM企業選擇的是一邊貼牌、一邊建品牌。獻榮工藝品公司的孫金榮坦言:“一方麵不能得罪下大訂單的歐美客戶,一方麵又要發展自己的品牌,但是短期內我們不可能完全放棄OEM。為了能夠在歐美終端銷售打有自己品牌的產品,我們往往要付出比貼牌多得多的成本。在歐美國家不好銷的產品,我們用來開拓東歐、南非等新興市場的方法,盡量多讓自己的品牌出現在消費者的眼前。”
4.OEM向上遊拓展:抓住稀缺資源
近年來隨著製造業的迅猛發展,資源和原材料成了當然的稀缺資源。浙江也成為中國內地資源匱乏的省份,資源短缺成為了製約浙江製造發展的瓶頸。如浙江服裝製造業長期受製於“麵料業瓶頸”的限製——高檔麵料以及新麵料基本上得依靠進口,這使得上遊利潤始終掌握在國外企業的手中,國外企業給中國企業分開下單也就有了一個好機會。對於很多OEM企業來說,掌握了資源和原材料就意味著掌握了控製成本和擴張規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