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常規和進展來看,仁川亞運會的第一看點是泳池裏孫楊和樸泰桓的對決。兵馬未動,口水先行:樸泰桓揚言要報倫敦奧運會的一箭之仇,孫楊則霸氣十足地表示樸不是對手。孫楊在代言的幾則廣告中,還驕傲地用韓語直接向“樸先生”發起了挑戰。
看比賽無疑要看明星。亞運會還是亞洲人優勢項目的展示大會。林丹、諶龍、李宗偉和李龍大等人紮堆的羽毛球場必然聚焦功能強大,已非中國第一男單但氣場強大的林丹仍是“男神”。占據世界體操強國地位的中國、日本、韓國等國選手參加的體操比賽,也有較強的觀賞性。
亞運會在28個奧運會項目基礎上增加了棒球、保齡球、卡巴迪、藤球、壘球、壁球、武術、板球等多個深受亞洲地區人民喜愛的項目,也具觀賞性。
然而,本屆東道主一直借助“都教授”等影視劇韓流形象在海內外宣傳造勢,取得的效果,卻是表麵上鑼鼓喧天,實際上少人掏錢。亞運會開幕在即,組委會還在為砸在手裏的門票頭疼。
據報道,本屆亞運會的門票銷售業績“十分糟糕”。即便是完成的部分銷售,還是攤派、連續促銷、各種優惠之後的結果。連號稱“韓星總動員”的開幕式門票也在大甩賣後才解除票房危機。輿論調查顯示,韓國超八成民眾對亞運會漠不關心。
中國的情況要樂觀一些。但據某門戶網站的調查,仍有三成以上的民眾覺得亞運會“沒什麼好關注的”。
王琦認為,亞運會受冷遇是必然的,隨著全球高水平職業體育的發展,亞運會日成“雞肋”。亞奧理事會終身名譽副主席魏紀中則認為,韓國民眾對亞運會關注不夠,主要是亞運會召開前韓國地方選舉,對亞運會的宣傳推廣不力。他仍樂觀地強調,本屆亞運會各國和地區參與熱情很高,報名運動員近1萬人,創曆屆新高。
思變才有可能贏得生機
在職業體育的多重夾擊下,對亞運會的未來有悲觀和樂觀兩種觀點。但無論是哪種觀點,都認為亞運會要想收獲關注,繼續生存和發展,就要進行新的整合,思變才有可能贏得生機。
持悲觀態度的王琦認為,中國對亞運會有著獨特的情結,“中國重返國際體育大家庭後,是從亞運會開始再度邁向國際體育舞台的。1990年北京亞運會是中國舉辦的首個洲際綜合大賽。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情感寄托越來越少。”
但持樂觀態度的魏紀中說,把更廣泛的非奧項目吸收進來,讓更多的人參與,這就是亞運會的品牌價值;亞運會的定位就是要辦成亞洲最有影響力的綜合性運動會,不奢求全世界關注。但他也承認,“賣點在哪裏,亞奧理事會還在探索”。
麵對如此局麵,亞運會想要繼續發展,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就必須保留住有特色的項目,保留住亞洲體育文化的特點。魏紀中建議,把更廣泛的非奧項目吸收進來,讓更多的人參與,這就能提升亞運會的品牌價值。
可是,仁川亞運會在項目設置上卻與這樣的理念存在差距,大幅縮減了具有亞洲特色的非奧項目,保留了28個奧運項目。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認為,亞運會競技賣點不足,就需要發展別的賣點,亞運會可朝著特色、東方、節慶化的方向發展。“同時舉辦體育旅遊節、商品展銷會、貿易洽談會、博覽會等活動,以賽辦節、以賽辦展、以賽辦會。與文化、旅遊、會展、商貿相融合,才能拓展全球影響力。”
也有專家建議,未來的亞運會一方麵要挖掘出亞運會推廣的核心價值理念,另外也必須在瘦身的基礎上,聯合諸多城市共同舉辦,以分擔財務壓力,讓更多的中小國家和地區分享舉辦亞運會的榮光。不過,也有人表示反對,認為要是這樣的話,亞運會還具備大賽隆重的儀式感和吸引力嗎?(文/汪湧 李麗 高鵬 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