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時間,湯文待在家裏,準備稿子。對於一名實體小說的職業作家而言,靈感其實很重要,但索性這次稿子是一篇隨手的散文,不像小說那般需要形形色色的條件,在湯文穩打穩紮的情況下,很快就寫好了一篇稿子,經過了三四次修改,在語言上柔和了許多,閱讀順暢,情感真摯,線索集中,不失為滿意之作。
湯文將這篇稿子命名為‘新生’,便將其放入了投稿信函之中,密封了起來,筆名依然用的是‘隱者’。
星期一的時候,湯文將稿子提交上去,而在星期二的上午,這次審稿便正式開始。
校內並沒有對學生公開審稿方式,不過的確如景棉所預料,審稿方式為數名語文老師的交叉評審。
一年級提交的稿子數量大概在二百一十份左右,共由七名老師進行評審,表麵上看每名老師隻要審閱三十份稿子就好,但實際上是九十份。
也就是說,每一份稿子,至少要經過三名評審老師的手,隻要有其中一名評審人認為其通過初審,那麼第一關就過了。
由於‘綠林高中’每年都舉辦這個活動,所以老師們很有默契的將通過初審的名額定位四十個上下,而終審則是將這四十篇稿子中,最為優秀的二十篇選出來。
如果說初審是三名老師的交叉審核,那麼終審,便是七名老師的綜合審稿,最終才能定出最後的二十篇稿子。
不得不說,這種審稿方式是十分公平的,哪怕最後有幾篇稿子能否入選爭議性很大,但眾人依然可以采用投票製,少數服從多數。
在高一二班中,全班學生有三分之一都投了稿子,成績優秀的例如舒玉龍、庚初丹、伍漳等人,而成績平庸的例如湯文、景棉這種學生。
值得一提,無論在哪裏,資質平庸者的數量,永遠比資質卓越者多的多!
……
在審稿的教室中,七名老師正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審核作業。
作為眾多老師中最年輕的溫老師,心情也頗為激動,他今年二十四歲,教學不過兩年,往年本沒有資格參加這類評審,沒想到今年主動申請下,倒是給通過了。
比起他來,其他老師都很有經驗,尤其是那位還出版過書籍的王老師,他一直都十分欽佩,所以這次工作,他也比往常更加賣力。
“這篇命名為《樂章》的稿子,真的很優秀!”溫老師歎道,“語言樸實,卻有不失溫潤,細讀起來,情感極為豐富,寫作手法也十分獨特,天才,真是一名天才學生。”
孔老師拿過這篇稿子看了一眼,笑著道,“小溫啊,這篇稿子是高一二班的舒玉龍寫的,質量自然沒得說,在你之前審稿的兩名老師,都給予了‘通過’的標簽,就在最末尾處。
原來,這三名老師交叉審核,都會給予評價,在溫老師評審之前,這篇稿子實際就通過初審了。溫老師的工作,隻不過是遵從初審的規則罷了,即便他標注‘不通過’的標簽,但另外兩名評審老師隻要有一名通過的話,這篇稿子是必定通過初審的。
七名審稿人中,以那位年過五十的王老師最為德高望重,他的意見隱隱也是眾人之首,隻見他放下手中的一篇稿子,輕聲道,“這個叫庚初丹的女孩子,也算是文采卓越了,她的文章閱讀十分順暢,猶如詩詞一般,可謂是‘華麗’的代表了。”
能夠寫出這樣的文章,也代表著庚初丹在某些程度上資質不凡,在高一二班中,論文學的資質,素來以她、伍漳、舒玉龍三人排為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