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如何做到防患於未然(3 / 3)

◎重用德才兼備的下屬,才能使企業健康發展◎

德才兼備,幾乎是所有人評價人才的一項重要標準,因為二者中少了其中任何一個,都算不上理想的人才。有了好品行,又有一定的才能,方可稱為優。

幾乎所有領導人心裏都很清楚,對於企業來說,沒有任何東西比人才更重要的了。記得有一位哲人說:“隻要給我人才,把我放到沙漠裏麵,我照樣能夠做出一番事業。”可以說,一切競爭說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現如今,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本已經成為新的價值觀。

那麼是不是擁有了人才就一定能成功,成功後企業就不會有任何危機了呢?答案無疑是否定的。因為如果給你工作的人的品性不好的話,就可能給公司帶來不可預料的損失,甚至是致命的損失。所以,企業的領導人在尋找人才的時候,一定要從大局出發,全麵地看待這個人。隻有德才兼備的人,才可以得到重用,因為隻有這些人,才是促進企業健康良好地向前發展的主要力量。

在這方麵,清朝著名軍事家曾國藩擁有一雙善於識別德才兼備者的慧眼,經他之手,曾有不少棟梁之才湧現出來。他選才的思想與司馬光一樣:在德才之間,他更強調人的品德。曾國藩所謂的“德”,含義很廣泛:忠誠、踏實、正直、勇敢等都屬於有德。他強調要“於淳樸中選拔人才,才可以蒸蒸日上”,這裏的“淳樸”就是指樸實、誠實等優秀品質。他認為:“德就是在政治上要忠於自己的信仰與事業,要能心甘情願地為之竭盡全力;在作風上要質樸實在,能吃苦耐勞;在精神上要堅韌不拔,頑強不屈。”

正是在這種選才標準下,他提拔了後來成為台灣首任巡撫的劉銘傳。

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曾國藩的家中來了3個年輕人,他並沒有立刻接見他們,而是讓他們在大廳中等待,一直到黃昏時,曾國藩才露麵。

原來,這3個年輕人是曾國藩的學生李鴻章向其舉薦的,希望他們可以得到曾國藩的喜愛,做出一番事業。而曾國藩遲遲不肯相見,就是想考驗他們一下。他一直在暗處觀察他們的舉動,發現三人各有不同:一個人四處觀察屋內的擺設;一個人規規矩矩地坐在椅子上;一個人則站在門口,仰望天上的雲朵。時間一長,前兩個人開始露出不滿的神色,而第三個人仍舊麵色平靜地欣賞美景。

看到這一切後,曾國藩走到大廳,和他們攀談起來。幾輪談話下來,曾國藩又有了新的發現:四處觀察屋內擺設的年輕人和他很有共同語言,講起話來滔滔不絕,另外兩個人則顯得沉默寡言。但是,那個一直在門口欣賞美景的年輕人雖然話語不多,但常常語出驚人,見解獨到,偶爾還會頂撞他。天色漸晚時,3個年輕人起身告辭。

他們離開後,曾國藩就對3個人作出了職位安排,結果讓人很意外:他將頂撞自己的年輕人派去軍前效力,讓那個沉默寡言的年輕人去管理錢糧馬草,而那個與他很談得來的年輕人隻是做了一個有名無權的小官。

眾人對這個安排十分不解,有人問道:“曾大人,您為何將與您最投機的人排斥在外,卻讓一個有些高傲的年輕人去軍中任職,還讓軍中的大將重點培養他?”

曾國藩笑著說道:“那個和我很談得來的年輕人,在大廳等待的時候,就認真觀察大廳的擺設,他與我說話的時候,我能感覺到他對很多東西根本不精通,隻是投我所好而已。而且,在背後發牢騷發得最厲害的就是他,但見了我之後,他卻最恭敬。由此可見,他是個表裏不一的人,有才無德,不可委以重任。那個沉默寡言的年輕人,說話唯唯諾諾,沒有魄力,但性格還算沉穩,至多可做刀筆吏。而那個頂撞我的年輕人,雖然在大廳裏等待那麼長的時間,卻毫無怨言,還有心情觀賞浮雲,這份從容淡定就是少有的大將風度。而且,麵對我這樣的高官,他還能不卑不亢地說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可見品德高尚,是少有的人才,我當然要提拔他。”眾人聽後,連連點頭稱是。

受到曾國藩提拔的那個年輕人就是劉銘傳,他與曾國藩的期望一樣,在一係列征戰中表現出色,迅速成為軍中名將,還因戰功顯著被冊封了爵位。年老之時,他還重跨戰馬,揚名中外。

識才、選才、用才,三者是相輔相成、一脈相連的。曾國藩慧眼識才,以德選人的故事是很值得現在的領導幹部們深思和借鑒的。三國中的許攸是一個很有謀略的人,但他的人品卻非常差,如果不是他向曹操告密,袁紹也不可能有官渡之戰的慘敗。一家企業要想少遇到一些麻煩,最好遠離那些品德敗壞的人,要知道一個人的能力越大,如果他的人品有問題的話,那麼對企業造成的危害可能就會越大。

有一位企業家在一次電視采訪中談到自己的創業經曆。

剛創業的時候,由於製度不完善,公司混亂不堪,就在這個時候,來了一位管理方麵的人才,他幫公司建立的一些管理製度和經營策略,為公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當時,我對他很重視,但是很快公司就出現了一些問題,那就是一些老同事紛紛離職。經過深入了解,我才發現原來這位管理人才是辦公室的政治高手,結黨營私、欺壓同事、阿諛奉承、爭功諉過。

剛開始,我因為愛才,想留他在這裏幹一陣子再說,沒想到不久公司的核心團隊就向我攤牌,我把這位令自己又愛又恨的管理人才解雇後,公司才穩定了下來。

領導要有大局意識,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如果一個員工品德不行,那麼他的能力越強,對企業的危害可能就越大。”下麵這個事例就是最好的寫照。

春節過後,張濤負責的部門新招聘了兩名業務員,一個叫劉新,一個叫趙飛。按照公司規定,新員工要有兩個月的試用期。很快,兩個月過去了,在短短兩個月內,劉新簽單位居整個銷售部第三名,為公司創造了可觀的利潤。為此,作為主管的張濤對他另眼相看,覺得這是個可塑之才,甚至在一次部門會議上表示,要提拔張濤做他的助理。

此後沒幾天,張濤收到了好幾封匿名郵件,裏麵的內容意思相近,大致是說劉新這人的品質不太好,當助理不太合適,反而他們覺得趙飛不錯。

張濤心想,銷售部跟別的部門不一樣,不需要太重視人的品行,隻要這個人業績突出就行了。於是,他果斷地把劉新提拔為助理。沒想到,升職後的劉新,狐狸尾巴漸漸露了出來。他狂妄自大,總是無事生非、挑撥離間,使員工之間矛盾重重,把一個好端端的部門弄得亂七八糟。他還暗地裏拿客戶的回扣,將一些商業機密透露出去,給公司造成了不小的損失。而一直沒被張濤看好的趙飛呢,則一直腳踏實地地工作,愛崗敬業、樂於助人,盡管沒有得到重用,卻沒有抱怨,依然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不僅為企業創造了經濟效益,也以優良品質得到了同事的尊重和客戶的認可。

經曆了這件事後,張濤深有感觸地說:“一個員工有德無才,最終會危害公司的利益。劉新出了問題,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部門的員工對他不滿意,也主要是對他的德不滿意。所以,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應該是我們的首選用人標準。”

張濤用自己的經曆為人們作出了警示: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應該是者選用人標準。

曾有這樣一家企業,他們錄用員工的時候,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其對老人是否孝順。在他們看來,不孝則無德,而無德之人即便才華橫溢,也不能被信任與錄用。這就是選人先選德,他們為人才樹立起了一杆品德的標尺,這是值得鼓勵與倡導的。

意大利詩人但丁有句名言:“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才能不出色,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和他人的幫助而提高。但是品德低劣,卻是很難改變的。所以,領導者要改變“有才即可”的選才觀念,要用品德作為篩選人才的第一工具,這樣,我們的團隊才能少遇到一些困難。

◎隨時了解下屬的工作,別讓小事變大事◎

作為領導幹部,你有責任隨時與下屬溝通,了解他們的工作情況。

作為領導,我們希望員工都能夠努力地工作,並且完美地完成任務。但是,事情常常不能如我們所願。一件任務交代下去的時候,下麵的人拍著胸脯保證一定很好地完成任務,可是最後的結果卻很可能讓我們非常生氣。這樣的事情出現多了,勢必會影響公司的經營。其實,發生這樣的事,多半與下屬的責任意識不夠強有直接關係,但也並不是說領導就沒有一點責任。

作為領導幹部,我們一定要隨時了解下屬的工作狀況,因為你無法保證自己的部下全部是“天使”,或者曾經是“天使”的他們未必永遠是“天使”。換句話說,曾經他能在這個崗位上幹得很不錯,但是並不能代表他能一直做得不錯。所以,我們應該隨時了解下屬的工作狀況。隻有這樣,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才能讓工作順利地開展。

某公司高薪招聘了一個年輕漂亮而且還是本科學曆的女職員作為該公司的前台。前台的工作比較簡單,主要就是負責接待來公司的客戶與回答客戶的來電谘詢。每天,這位女職員隻要給來電谘詢的人們介紹一下公司的基本情況和主要產品就行了。女孩暗自慶幸,自己找到了一份穩定、輕鬆又待遇很好的工作。

可令人意外的是,公司決定辭退她。她很不服氣,覺得自己沒做錯什麼,於是找到部門經理質問。部門經理說:“客戶們反映,我們公司接電話的那個小姐態度冷淡,對業務知識不熟悉,工作態度不認真。你知道嗎,因為你的原因,公司差點丟掉一個大客戶呢!”

這位女職員覺得很委屈,反駁道:“我怎麼態度不認真了?我都是按照公司的規定去做的啊!”

部門經理回答說:“沒錯,你背熟了產品介紹,可你並不真正地理解它,遇到許多客戶的提問,你就直接把他們推給銷售部門。你與客戶交談時,確實使用了公司規定的禮貌用語,可你的口氣中卻讓客戶感受不到你一點的親切和熱情。”

如果部門經理沒有及時了解這位女職員的工作狀況的話,就不會發現她工作中的問題,那麼肯定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所以說,領導幹部該了解下屬工作狀況的時候必須要了解,不要做一個“甩手掌櫃”。

此外,還有些下屬犯了錯誤害怕承擔責任,於是隱瞞事實真相,把一件很大的事情說成一件很小的事情,給領導一種錯誤的信息。如果領導對他的工作狀況一點都不了解的話,很容易就會被對方蒙蔽,最後就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

由此說來,隨時了解下屬的工作情況,可以糾正錯誤、解決問題;還可以跟進部門下屬的工作進度,督促下屬。很多企業有不少傑出的人才,最後選擇了離開,其實就是因為上級沒有隨時了解他們的工作狀況。他們認為領導都很忙,根本沒有時間照顧到他們,於是遇到了自己解決不了的困難,也沒有及時請求上級幫忙,等到了交任務的時候,才把遇到的困難告訴上級,可是這個時候,一個很小的問題可能就會變成一個大的問題。

有一家雜誌社的主編讓下屬去采訪一位企業家,3天之內必須完成這個任務,可是這個下屬卻無法聯係上這位企業家。結果兩天過去了,工作沒有任何進展,這位員工垂頭喪氣地對主編說:“我向很多人谘詢,就是找不到那位企業家的聯係方式。”

主編聽後,大怒道:“這期雜誌裏必須要有這個企業家,過幾天雜誌就要印刷發行了。你找不到聯係方式,你難道不能問我嗎?”

“我見你不在單位,知道你在外忙得很,也就不敢麻煩你。”這位員工委屈地說道。

我們能把所有的責任全部都推到那位員工身上嗎?這位員工可能在工作上有些失職,但是他對工作的態度卻沒有任何問題。其實主要責任還是在於那個主編不了解下屬的工作情況。當給下屬任務的時候,他就應該主動把企業家的聯係方式給他,因為他不給下屬,下屬可能就會認為他根本就沒有這位企業家的聯係方式。還有,即使他忘記了給下屬,到第二天的時候也應該詢問下屬遇到了什麼困難,是否需要自己協助,等等。領導幹部需要隨時了解下屬的工作狀況,尤其是那些責任心不強,總是拖延的員工,領導就更需要知道他們的工作進展。不要讓一件小事因為沒有及時處理,變成了大事、急事,最後還成了影響大局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