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舌糾察隊
魯迅先生有句名言,意思是從來就沒有去畫大糞、畫鼻涕的畫家,然而當今有些“媒體”卻熱衷於寫不雅之物,以把受眾的注意力吸引到“陸童之尿”上來為樂事。實在是俗得惡心。
前一陣,台灣媒體接連報道了兩起大陸幼童在公共用餐場合便溺撒尿的事件,引發了熱議。後來,某媒體發出“更正”,承認其報道的一起當事人實際上是台灣民眾。另一起事件發生的餐廳同日證實,當眾撒尿幼童確為大陸遊客,但很快進行了清潔處理。所謂“臭翻餐廳”的說法,是媒體的誇張。
沒有素質的人,特別需要用某種時髦的激進的方式來證明自己有更高的素質。報道對大陸同胞顯然極不友善,他們對大陸同胞素質的“標簽化”難道可以聽之任之?不實與誇張,是新聞的天敵,讓它倆拙劣地聯袂“演出”,恰恰表明了某些媒體的“地域優越感”,這一次,純粹是借題發揮。
“地域優越感”就像一件昂貴的內衣,穿在身上很得意,或者對著閨密顯擺,誰也奈何不了;但是如果弄出來,愚蠢地示之於大庭廣眾,連帶誇耀自己似上海朱家角“紮肉”般的凹凸有致,並且借此來貶低別人的品位,那就有點“賤相未脫”了。
“地域優越感”容易產生錯覺。長著邋遢的連鬢胡子,總以為自己的下巴部位還是如日本絹豆腐般的細膩光潔明亮,卻嘲笑人家像《水滸》裏的李逵。戴有色眼鏡和迎合某種政治需要,是假新聞之母,假新聞飽含了媒體的價值評判。兩則假新聞之所以有市場,因為它畢竟表達了“老總”及部分受眾對大陸同胞存有偏見的潛在意識。
“地域優越感”容易一葉障目。現代人不會讚同“什麼都不可改變”的說法,總是願意向前看,對世界充滿信心。“相逢一笑泯恩仇”確實不容易。民族要崛起,必須拋棄前嫌,團結一心,不能鬧小孩子脾氣。借題發揮的“地域優越感”老是給人以無力的氣餒感,沒有根植於深邃的思考。
“地域優越感”促使狹隘的“預設立場”根深蒂固。心胸狷急,不是現代人的行為。我們的某些祖先講究“睚眥必報”,所以給有些人以不少“啟迪”。譬如三國時,呂蒙破襲關羽。後來,呂城五十裏內無關廟,相傳該城為呂蒙所築,一造關廟,每夜必有兵戈角鬥聲。陰魂糾纏不休,還要打個熱鬧,何況人呢?自然要耿耿於懷了。於是,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為煩耳”。
“地域優越感”有時候表現得非常蠻橫。人有“三急”,“水火”無情,孩童畢竟缺乏克製和忍耐能力,一旦屏不住了,打個哆嗦,一旁的人們迅速徹底地幫助解決了便是,而任何形式的嘲笑、喝倒彩,借題發揮,完全類似於“不準尿”“就該撐著”的強迫,那是管老式牢獄的皂卒的習慣。
一葉障目,或者企圖通過“森林”密葉間的點點碎影,來刻意渲染、確定“月光”的種種缺陷,肯定會加劇兩岸民眾情緒的對立。提高自身素養與文明認知度,擁有理性的胸懷,拓展視野,那才是符合人道主義的做法。
堅信自己與周圍這些息息相通的人比任何其他地方的人,來得優越、偉大,那麼有些人就有可能因這種信念作祟而成為真正的惡棍,尤其是從事媒體工作的“達人”,當“地域優越感”膨脹到最極端的辰光,就可能會孕育出什麼可笑的“主義”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