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入黨誓詞的演變看共產黨人責任觀的內涵
黨的建設
作者:朱其昌
[摘 要] 2012年11月15日上午,在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記者見麵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言簡意賅、樸實無華的講話。不到1200字的講話,卻有101處涉及到責任二字,深刻闡明了共產黨人的責任到底有哪些,充分展現了共產黨人敢於麵對責任、敢於擔當責任的決心和信心。我黨經過92年的曆史變遷,入黨誓詞也經曆數次變更,但入黨誓詞無論如何演變,均體現了不同時期共產黨人的曆史責任。
[關鍵詞] 入黨誓詞 演變 責任觀 內涵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標誌著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從此有了領路人,開始走上了充滿希望的新征程。至今,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了92年的風風雨雨,黨員數也從50多人發展壯大到今天的近9000萬人。在其發展過程中,既有艱辛坎坷和血雨腥風,也有挫折困惑和勝利喜悅。但中國共產黨卻始終一直堅守著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一直踐行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並堅定不移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一、何謂責任、責任觀
在古代漢語中,“責”“任”沒有連用,主要是強調“責”。現代漢語中的“責任”是從古代漢語中的“責”發展而來的。“責”在古代漢語中至少有六種含義:索取、譴責、責罰、督促、負責、債。其中責備、負責和處罰等我們基本上還在原來的意義上使用。在現代漢語中,責任最通常的含義是指與某個特定的職位(社會角色)或機構相聯係的職責,指分內應做的事或沒有做好分內應做的事而應當承擔的過失。但要明白其含義,還要把它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之中。總的來說,責任主要包括三方麵含義:一是一種盡責的品質和狀態;二是所要承擔責任的事情;三是應受的譴責和製裁。
責任觀是行為主體對責任的態度和根本認識,是其在理解一定條件下自身角色和社會要求的基礎上,把握自身行為及其結果,使之符合社會要求的觀念、情感和意願。簡而言之,責任觀就是人們對責任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對一係列責任問題的抽象和概括。
二、不同時期入黨誓詞演變分析
1.紅軍時期
1927年8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爆發了南昌起義。同年12月11日淩晨,又爆發了震驚中外的廣州起義。1928年4月,朱德領導的南昌起義的隊伍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的隊伍在井岡山上會師,組成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直到1937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工農紅軍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紅軍這個番號才消失。
這一階段,中國共產黨黨員加入組織沒有固定和統一的誓詞,主要是通過表決心等方式來表達自己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誌願和認識。通常的入黨誓詞大致為:嚴守秘密,服從紀律,犧牲個人,階級鬥爭,努力革命,永不叛黨。
當時,由於中國共產黨還處於創立和成長初期,黨的力量還不是很強,黨員人數還不是很多,黨的宗旨和信念還不被多數人所接受,革命鬥爭主要是以隱秘的方式進行,所以誓詞中一再強調,要嚴守組織的秘密,服從組織的紀律,要將個人的犧牲置之度外,絕對不能背叛黨組織。同時,由於當時的曆史背景,誓詞還強調了階級鬥爭的重要性。“永不叛黨”,就是要為了革命為了保護黨組織而不惜犧牲個人的生命,經受著“殺頭”的考驗,其目的是對黨員進行實際行動的教育。
這一時期黨員責任觀主要強調:階級鬥爭、對黨忠誠。主要原因是大革命失敗後,黨員數量從革命高潮時近六萬人銳減到一萬多人,黨組織被打散,活動被迫轉入地下,黨內一些意誌不堅定分子在白色恐怖下背叛革命,給我們黨造成巨大損失。當然,絕大多數共產黨人信仰堅定,為了解救中華民族於水深火熱而奮鬥不止。
2.抗日戰爭時期
中國抗日戰爭,是20世紀中期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全麵戰爭。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麵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奮起抗日,拉開了全麵抗日戰爭的序幕。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宣告中國抗日戰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