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抓住關鍵,程序化與非程序化決策(1 / 1)

從決策所麵對的環境的不確定性程度看,沒有進行決策的通用方法,因為決策所麵對的環境不確定性各不相同。但大多數決策問題,是會重複出現的,管理者當抓住關鍵,掌握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的重要方法。

作為一個管理者,必須具有區分重複性和新的決策問題的能力,對重複性的決策問題,製定恰當的決策規則,采取一定的組織措施,將這些問題的決策權交由下屬人員,以便自己從日常事務性決策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思考和解決真正的新問題。隨著新問題的重複次數的增多,經理人員再積累解決這些問題的規則,設計新的組織措施,這樣就可以不斷豐富和發展解決問題的工具庫。因此,根據決策問題的重複性及是否有相應的決策規則,我們可將決策區分為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兩類,這種對決策的劃分,是經營管理者抓住關鍵問題的重要方法。

1.程序化決策

程序化決策就是對那些重複性和常規性的決策問題,製定出固定的處理程序,按照這種固定處理程序進行的決策。例如,人事部門的雇傭決策,采購部門的再訂貨決策,大學圖書館的開放時間決策,醫院的賬單決策等等,大多數這類日常決策都是程序化決策。

程序化決策過程的核心是決策規則。決策規則是明確何種情況需要決策並如何作出決策的一種陳述。在決策規則的背後,存在這樣一種想法,即標準的、重複出現的問題隻需要解決一次,以後就可照章辦理。這樣,決策規則就能讓繁忙的經理人員能夠迅速解決常規性問題,而不需要反複對問題進行思考。通常情況下,好的決策規則應該采用“如果-那麼”的形式來陳述。例如,關於辦公室是否開空調的決策規則可以是:“如果溫度在36℃以上或4℃以下,那麼就開冷或熱空調。”仔細設計的決策規則,能使決策問題從高層經理向低層人員傳遞,從而通過決策授權,解除高層經理的日常工作負擔,使其精力和時間更多地用於相對重要的、非程序化決策問題。

2.非程序化決策

非程序化決策是在那些複雜的、重要的、非常規性環境中作出的決策。此時,決策者所麵對的環境通常是新的和不熟悉的。這類決策的頻率大大低於程序化決策。例如,決定是否與另一公司聯合、如何取代一個意外死亡的高層經理、如何開展全新產品的市場營銷等等。一般來說,在做非程序化決策之前,有必要先提出6個問題:一是需要作什麼決策?二是何時需要作這個決策?三是誰將作出決定?四是決策之前需要向誰獲得谘詢?五是誰將讚成或反對這項決策?六是這項決策應告知誰?

當經理人員花時間回答這些問題時,就能使決策問題和過程變得更為突出和集中,以避免不相關因素和問題的幹擾,從而便於經理人員抓住重要而關鍵的問題。

美國決策理論家西蒙論非程序化決策:

對於非程序化決策而言,沒有現成的處理方法,這或許是因為它以前從未出現過;或許是因為它的精確性質和結構難以捉摸或非常複雜;或許是因為它特別重要,需要對它進行量體裁衣的處理。

非程序化決策需要采用創造性問題解決的辦法來處理。

因此,我們現在得到兩類問題:第一類是要從眾多可能原因中找出造成問題的惟一原因,然後進行糾正;第二類是要跳出常規,想出並實施某種新穎、獨特的解決方法。那麼是不是說,所有問題都可歸入這兩類呢?

當然不是。任何對市場營銷有過稍微接觸的人都知道“產品生命周期”。每種產品或服務的需求都是有限的。通常,需求以很慢的速度產生,然後隨著產品功能的完善和人們對產品認識的加深而迅速地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後,需求轉入下降態勢,這種下降與前期的增長一樣迅速,直到需求最後消失。明智的企業會在產品開發上投資,以延長產品生命周期,或在產品衰退之前及時推出換代產品。在激勵競爭的市場上投放全新產品或服務,需要我們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但提供全新產品並不總是最有效或最經濟的解決方法。你可以經常改變現有產品的各個環節,以此擴展市場機遇,收獲可觀的收入和利潤。如果你願意,你還可以盡可能地提高和改善產品或服務的質量。而要想享受由此帶來的好處,你就要掌握第三種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