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利用店鋪績效評估提升銷售管理水平(4)(1 / 3)

2新商品的進貨速度

新商品的引進,亦是商品管理的一大重點。除了商品陳列空間的規劃管理之外,新商品的進貨速度,也影響著店鋪的形象。零售業看重的就是最快的資訊、最新的情報,惟有先一步取得商機,才會比競爭者多占一些市場。新商品的引進既可通過生產商報價,也可由店鋪管理者或采購負責人常去市場調查或主動追尋與企業形態相關的商品的資訊,甚至必要時要走在最前麵,引進國外最新的相關商品,引導、鼓勵國內生產商或進口商製造或進口。但因為店鋪未必都能容納所有商品,所以,店鋪管理者必須把心思花在如何提供給消費者特別及個性化、適用的商品上。

3商品處理

商品處理是商品管理的又一大重點。商品處理是指對滯銷品和故障品的處理,它常常被店鋪管理者忽視。滯銷品和故障品容易造成資金的積壓和浪費,而且毫無生產效益可言,因此,店鋪管理者一定要有一套“退貨處理流程”去運作,以使資金流通順暢。

商品處理可以遵循以下程序進行:

第一步:列出淘汰商品清單。在淘汰商品清單上應確定要淘汰哪些項目,並經主管確認。

第二步:確定淘汰日期。淘汰商品不要零零散散地進行,最好每個月固定集中處理。例如:規定每月15日為淘汰日,所有的店鋪或要進行淘汰的店鋪便在這一天把淘汰商品下架退貨。

第三步:統計淘汰商品的數量。確定要淘汰的商品後,為了處理及了解商品淘汰後所損失的毛利是多少,便於控製整體利潤,店鋪管理者應清查各店所有淘汰品的庫存數量及金額。

第四步:查詢有無貨款可抵扣。對店鋪來說,查詢有無貨款可抵扣相當重要。銷售部門必須和財務部門聯手,確認後請財務部門進行會計手續處理。若已付款,則不可將商品退給廠商,因為將商品退回給廠商後,要廠商再退錢是不太可能的;如沒付款,則可用商品抵扣。

第五步:選擇商品處理方式。可采用多種方式進行處理,如退給廠商、降價販賣、便宜賣給員工、作為獎品送給消費者等,店鋪管理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決策。

第六步:進行處理。商品處理的方式有:

(1)若采取賣場處理方式,則應明確通知各店在賣場進行處理,直到處理完成為止。處理要做得徹底,因此,若第一次所定的方式無法處理完成,便應修改處理方式。例如:剩100個,可以打8折出售;一周後剩下50個,那麼下周可再打7折,依此類推,直到處理完為止。

(2)若采取退貨處理方式,便應通知廠商按時取回退貨,並將扣款單送繳會計部門,進行會計處理。

第七步:記錄淘汰商品。為有效避免因年久或人事變動等因素又將滯銷品引進賣場,可將處理完成的淘汰商品每月製成總表,整理成檔案,隨時供查詢。

(三)品類優化管理

為了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獲得好的收益,店鋪管理者應實施品類優化管理。店鋪管理者常常認為銷售的規格越多,銷售量就越高,以為每賣一個規格的產品,銷售量都會自動累加起來。其實這是店鋪管理者常有的一個誤區,因為:第一,店鋪賴以經營的資源有限且並非所有的商品都是消費者所喜歡的。第二,銷售量並不是簡單的線性累加,各品牌的銷售量將依賴於各自的商品質量、資源支持和商品的知名度。

所以,隻有提供與消費者喜好與期望相一致的商品,才能吸引顧客前來購買,從而增加銷量,獲得利潤。這就要求店鋪管理者對自己所經營的商品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安排,每個品種、規格所占費用應有所區別。如果每個品種、規格所占費用都一樣的話,那麼銷售業績良好的商品便會缺乏足夠的資源支持,而銷售業績不好的商品對有限的資源造成相對浪費,銷售業績的直線上升與店鋪管理者所經營的品種和規格不成正比。

由此可見,店鋪管理者隻有摒棄這種錯誤認識,實施品類優化管理,才能實現貨架上擺放的商品合理化,從而使經營的品牌和貨架的安排達到最大的投入產出比。如今消費者需要的不僅僅是優良的商品,店鋪管理者隻有結合生產商的信息資源和專業技能,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