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曾虛白的新聞職業道德思想研究(2 / 2)

2.通過“潤滑油”的角色定位,加強政府與民眾的溝通。曾虛白認為人民有權利,但大多數都是沒有才能和見識的“不知不覺者”,而政府就是扶助劉阿鬥的諸葛亮。“新聞記者是使諸葛亮的‘知’變成劉阿鬥的‘知’的中間搬運者,是中國政治機構的潤滑油。”⑤但他將民眾視為“劉阿鬥”,思想上有看輕受眾的傾向。

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18分鍾後,政府及時公開災情,新華社率先發出快訊,各地媒體竭盡全力投入,主動公開辟謠,加強了政府與民眾的交流,受到國內外好評。在公共危機事件中,若使輿論環境進入良性循環,保證社會長治久安,媒體“潤滑油”的功能不可或缺。

3.“公營性”的經營思路,促進新聞傳播事業發展。曾虛白認為,根據媒體的不同屬性,應將營業部門與業務部門分為兩個係統,兩者互不幹涉。營業部門要轉變過去“賣新聞”的盈利模式,從服務中求利;業務部門則由傳播專家主持。新聞傳播事業要向著公營的方向發展,“我主張的經營,既非國營,更非政府經營而純粹由整個社會全體人民共同經營管理”。⑥曾虛白強調新聞傳播事業的“公營性”,意在突出新聞媒體的獨立性,不受政黨、集團、廣告商的影響,對公眾和社會負責。

在“21世紀網特大新聞敲詐案”中,21世紀網以輿論監督稿要挾企業投放廣告,其采編部門的新聞稿,多是在與廣告部門的“互通”下完成的。曾虛白堅持“營利部門和業務部門兩不幹涉”的思路,可防止新聞報道異化,避免媒體利用新聞報道權和輿論監督權賺取“封口費”。

結 語

曾虛白堅持新聞自由與新聞自律並行、保持新聞報道的獨立性等新聞職業道德思想,反映了近代報人的探索與追求,對肅清新聞行業存在的不正之風,具有教育意義。他的“新聞通才”的培養理念、“潤滑油”的角色定位及“公營性”的經營思路,與新時代要求“全能型記者”,要求媒體充當政府與民眾的“橋梁”,要求“媒體采編與經營分離”的大趨勢有相通之處。

注釋:

①曾虛白:《曾虛白自傳上集》[M],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版,第120頁

②曾虛白:《談天下事國內集》[M],台北正中書局,1992年版,第168頁

③馬光仁:《上海新聞史1850~1949》[M],複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786頁

④龍偉 任羽中等編:《民國新聞教育史料選輯》[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70頁

⑤⑥曾虛白:《曾虛白自傳下集》[M],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版,第736頁、第758頁

參考文獻:

①王潤澤:《中國新聞媒介史:1949年前》[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31頁

②劉璿:《民國報人曾虛白研究》[D],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6月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