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各媒體中,這部分工作多由年輕人挑大梁,但所有新聞從業人員都應該有利用多媒體做立體新聞的能力和意識,還要學習如何複合式經營新聞。
另外,要加強校企合作,為新聞專業在校學生提供更多新媒體崗位鍛煉機會,學校針對形勢變化研究新策略來指導實踐,這樣才能保證有更多全媒體型人才輸入報紙。
2.後三種人才是報紙最缺的,因為以往的重心都放在人員新聞采編能力的培養上。這三種人才卻是轉型“助攻”的有力保障。
研發技術團隊的重要性,從網絡媒體可見一斑:2013年,青島新聞網自主開發了5款手機APP產品,當時他們的員工有350人,開發工程師就有70多人,比例超過五分之一。其總編輯助理董金鵬曾表示:“在開發這些平台類產品的同時,我們學會了合作。”
從長遠發展來說,報紙要提高自主建設和技術研發創新能力,以建立自己的信息集成平台。以南都全媒體集群為例,他們再造全媒體生產流程,建立報料平台、原創庫(即素材平台)、中央庫、應用庫(即集成+發布平台)等四大平台,將“靜態的、有明顯截稿時間的報道模式”轉變為“全天候動態報道模式”,從“新聞、廣告、服務資訊素材的單一使用”到“快速共享和100%被多層次利用加工”。這個非現成的平台係統,沒有成熟的技術解決方案可供借鑒,需要自身的技術團隊圍繞轉型過程中的需求來研發、構建、完善。
有資本運作頭腦和經營管理能力的團隊,則是報紙新聞與經營兩條腿走路的堅強後盾。報紙轉型、平台建設、人才引進與培養都需要資本支持。報業集團整合旗下資源抱團轉型的同時,以並購、投資等形式發展,進軍實業和跨平台經營,延伸廣告價值鏈,上市經營,能迅速壯大資本提升品牌。
但是,報紙應清醒地意識到,融合不是靈丹妙藥,融合也要有邊界,有範圍。要在新的媒體環境下重新審視和認知媒體的公信力和品牌力量,根據市場和用戶的需求變化,有針對性地進行產品優化和運營創新,明確媒體融合之可為與不可為。
上海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裘新曾表示,上海報業集團整合轉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科學、合理、清晰地界定資產,構建新的組織、框架和機構設置,強化資產運營部、審計合規部、戰略發展部,成立了新媒體發展研究中心等,為旗下三家報社提供保障服務。
參考文獻:
①李啟瑞 甘毅:《在“消亡論”與“繁榮論”之間求索——廣西日報傳媒集團報業轉型的實踐與思考》,《中國記者》,2013年第7期
②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③劉奇葆:《加快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黨建》,2014年5月
④高亢:《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難點與對策》,《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12期
⑤張立偉:《贏在守護這張紙——兼論死的是紙活的是報不成立》,《中國記者》,2013年第3期
⑥鄭培源 李小兵 趙一蕙 王炯業:《行業衰落倒逼轉型 紙媒板塊突圍蘊含機遇》,《上海證券報》,2013年10月29日
(作者為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在職研究生、南國早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