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報紙轉型的機遇與挑戰(2 / 3)

還有很多理由,讓我相信中國報紙暫時不會消亡,比如“黨報會與黨共存”,比如網絡上海量信息真假難辨,而報紙版麵有限,內容經過認真地篩選、核實、分析、判斷;又如中國正處在老齡化社會,閑下來的人們總會懷念捧讀文字的習慣,報紙將來會以記錄文化生活的“輕奢品”存在。

借用小米公司CEO雷軍的話說:“台風來了,站在風口,豬都會飛起來。”同理,報紙要想騰飛,首先要找到這個風口,修煉好內功,然後等風來。其實這個風已經來了,那就是移動互聯網。因此,報紙不能坐等被新技術淘汰,得抓住機遇,堅持“內容為王”這個競爭武器,實現新的騰飛。

這點,中央的思路是清晰的:在品質上追求專業權威,並延伸和拓展到新興媒體——在傳播上注重快捷精簡,多生產精準短小、鮮活快捷、吸引力強的“微”信息,在傳播中搶得先機;在服務上做好分眾和互動;在展示上綜合運用圖文、圖表、動漫、音視頻等形式,實現多媒體化,滿足多終端傳播和多種體驗的需求。

其次,向下深耕區域性本地新聞,增加報紙的“獨家內容”。網絡媒體難以動搖的是報紙的本土優勢,報紙不能僅僅滿足從政府部門等獲得“同質化信息”,而應利用積累的資源多做本地策劃和深度報道,高品質的深度報道不需要轉型。

記者應走進社區、街巷,讓人際信息網絡覆蓋到社區甚至每個家庭。報紙有更多新鮮、熱辣、獨家的本地新聞,麵向區域投放廣告的廣告商才會願意為被吸引過來的讀者注意力付費。讀者也是趨利的,閱讀報紙的新聞,除了想知道天下大事,更關心的是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大到政策走向、投資資訊,小到菜市場菜價等,都是報紙要做好的分眾服務內容。

再次,保護報紙版權,讓其保值升值。有人想過報紙電子版付費模式,比如紐約時報,但豎起付費牆後又發現得不償失,因為紙質版和網絡版讀者是有重合的,讀者成為付費牆用戶後,買報紙的就少了,廣告也跟著少了,別家卻在免費轉發新聞,導致廣告流向其他網絡媒體。

既然不能把報紙的內容藏起來,那就換個思路,以合作的模式與網媒共享成果。合作的基礎是報紙電子版加入“防盜技術”,並采用延遲、部分可見等方式處理網絡版內容,隻有合作網絡媒體才能解碼轉載,以轉載後的點擊量或轉載篇幅向報紙付費。

做好媒體人的轉型

目前,傳統媒體處於與新興媒體的融合期,也是最難的階段。之所以難,是因為媒體不是電腦,換換部件就能升級。媒體由人組成,由人跟著製度運轉,光換血不是辦法,得有因地製宜、取長補短的媒體人轉型辦法。

2014年底,《東方今報》公開競聘高層領導團,以組團演講的形式,每一個組就是一個完整的領導層,以組為單位完成競聘。且不論結果如何,這種“國內首現”的媒體高層換血方式,傳遞出一個信息:領導層達成一致,互相配合、團結協作是重要的一環。

報紙轉型,要從領導層開始轉變——改變各自為政、互相掣肘、互相扯皮的現狀,隻有抱團協作,才能一起應對危機和大膽嚐試,才能避免轉型停留在“雷聲大雨點小”的喊口號階段。

當然,轉型不是領導層聚在一起“拍腦袋”,身後必須有強大的“智囊團”支撐其做出判斷和決策。“智囊團”急需囊括四種人才:有新媒體內容生產能力的人、有研發技術的人、有資本運作頭腦的人和有經營管理能力的人。

1.有新媒體內容生產能力的人,可以從現有的媒體從業人員中轉型,他們有工作經驗,具備新聞敏感和采編能力。他們轉型較為輕鬆,隻需要掌握拍圖、拍製短視頻、改寫網絡版稿件、發微信微博等技術,同時關注網絡熱點和懂得製造熱點。